龍吟虎嘯:只有民間產生政治人物

日前病逝的司徒華,是目前香港本土唯一可稱為「政治人物」的人物。他來自民間,是香港社會運動的領袖,他沒有當過官,手中沒有公權力,是憑着一種理念和宣傳,爭取民眾的支持以改變香港的社會環境乃至政治體制。他在這方面堅持二十多年,打出了一片天地——一個屬於香港未來、屬於他的理念和體現了自身價值的天地,成為了一個公認的政治人物。

香港能產生這樣的人物,當然是時勢造成的,它的根本動力來自中國,來自中英政治角力,來自中國的變化和香港未來前景的互動。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之前,司徒華已是社會抗議之士,那時的理念主要是民族情懷和反對殖民主義,抗議社會不公。他最崇拜魯迅,崇尚魯迅的批判精神和「硬骨頭」。那時的司徒華更像一個傳統的士大夫、傳統的知識分子。

由此可見,如果香港沒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場「前途轉變」,沒有中國改革開放之中的種種政治衝擊,香港還是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司徒華不會成為一個可以真正鼓動群眾、讓他登上政治舞台的政治人物。他只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社會抗議之士,一個「壓力團體」的傑出代表。

香港的巨變伴隨着中國收回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推行改革開放而發生,伴隨着香港人恐懼「京人治港」而發生,伴隨着「六四」事件而發生,伴隨着英國人為香港「爭取代議政制」而發生,這樣的局面令司徒華乘勢「更新」了自己的理念,以「爭取民主和平反六四」為標的,這是一個政治大事業。上述種種轉變令這個政治大事業不但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且有成功的可能性。這就構成了一個令華叔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重要的是,這裏面鬥爭複雜,道路崎嶇。

在這樣的轉變和條件下,官場中人、體制中人,無論官多大,暗中發揮過多少作用,都不能成為政治人物,只有民間領袖有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