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手機及電腦完全改變現代人生活模式,大眾用於facebook及twitter等社交網站的時間與日俱增。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若禁止大學生於廿四小時內使用手機、電郵及電腦等媒體,部分人會出現類似戒煙及戒毒的「脫癮」現象,感到焦慮不安及孤單等。有精神科醫生指,對電腦或互聯網成癮,或與大腦活動或神經傳導物質轉變有關,患者若停止某種行為便「囉囉攣」,與病態賭徒及購物狂等相似。
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媒體及公共議程中心早前進行一項大型研究,有十二間不同地區大學大學生參與。研究人員要求參加者嘗試廿四小時內不使用任何媒體,包括手機、電腦、電郵及社交網站等,再於網誌寫下感受。結果發現,大部分人均有焦慮、不安及孤獨等感覺,出現有如節食、戒煙及戒毒初期的「脫癮」現象,不少學生直言對電腦及手機等「上癮」。有學生對無法使用電郵及短訊感渾身不自在,有人不自覺地尋找手機,更有人形容有如失去親友般失落。參加者指因無法以手機等聽音樂,對寂靜環境不習慣。
研究人員稱,結果反映現代人對科技的依賴遠超想像,當無法使用各種新媒體時,不止引起心理上不適,更會出現生理機能上反應,並稱這種情況為「資訊剝奪障礙」。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李永堅醫生指,對電腦或互聯網上癮者,與病態賭徒及購物狂等類似,均是無法壓抑某種衝動,當停止有關行為便會「囉囉攣」。他約一、兩年前接獲一名十九歲青年求診,十一歲起沉迷上網,為玩網上遊戲而廢寢忘餐,每日用電腦廿小時致學業成績「插水」,中三已輟學,為了上網寧可與女友分手。李指現時針對網癮的研究不多,一般相信患者用電腦或上網時,腦部功能或產生變化,又或是多巴胺及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從而產生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