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推算,未來十年新界人口會增加三十七點五萬人,屆時佔全港人口五成二,其中,沙田、元朗人口會最多。
香港人口北移新界不是新近的情況,至少有幾十年了。可惜,過去十多二十年,政府並沒有理會這個變化,沒有好好規劃管理新界。
歷史上新界的新市鎮,如大埔、沙田、粉嶺、上水都規劃得不錯。可是,當年的規劃早已過時,例如鐵道是關鍵,東鐵雖說已經電氣化,但技術還是落後,複線不足(廣州至深圳有四條軌道,香港只有兩條)、速度慢、載運量也小,應付不了這些市鎮當下的要求。其餘如天水圍、屯門更是錯誤規劃,變成悲情城市,元朗也成為香港最窮地區之一。
規劃署的二○三○年運量規劃,對新界着墨不多,只是增設發展區,沒有全盤重新反思檢查現有市鎮的規劃和現況。且新發展區多以低密度為主,簡直是地產的豪宅項目,絕對無助於應付現時新界的問題和今後的新挑戰。
在現時規劃大有問題之下,加上三十多萬人,總數達四百多萬人口,國際上已是大都會,每個區或市鎮也比得上國際的城市。
按這樣的規劃,原來新市鎮已不適合,十八區議會的形式更加不適當。怎樣管理包括怎樣建立地方制度、文化和居民參與發展都是大問題,都要求社會和政府去研究、考慮,作制度的更改、創新。無論是交通、住屋、各種公共服務和環保,每個都是大題目和新課題。
而新界與深圳和內地接壤,又該怎樣整合,以推動經濟一體化、同城化?曾蔭權不能推卸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