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除了一開首引言部分的開場白,之後踏入戲肉就是民生議題;民生議題之中,正是房屋政策行先,說明政府也明白,過去一年,不滿的火頭就是由房屋問題燒起。
解決房屋問題,最基本就是平衡供求,其他甚麼七招八招,其實都是花招而已。今次以民生優先為題,房屋政策最合理的回應有二:第一是定出未來十年每年可建兩萬個私人住宅的建屋量;第二是取消在港置業可以取得居港權。這樣做,一方面增加住屋的供應,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非本地需求,兩項政策都是走對了頭。
這兩點,本欄在過去幾個月已經一講再講三講,講到已經不勝其煩。政府真的有心把樓市納入正軌,這兩項政策不能不做。
過去兩年,香港樓價大幅上升,貨幣寬鬆有以致之,息口過低也有以致之,另外,美元疲弱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投資的動力會找尋合適的對象,大量增加的貨幣,一旦遇上了供應嚴重不足的香港樓市,那自然是螞蟻遇上蜜糖,如潮湧至!
之前本欄提到,回歸之前,私人住宅的供應量平均每年有二萬七千個左右,但樓價仍然節節上升,這是二十年的平均數字,相當可靠;過去三年,供應減少至只有七、八千個,怎會不出問題?此外,施政報告第十八段清楚說明,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吸納量是一萬八千五百個,變相承認過去三年起碼短缺了三萬個單位。
故此,其他招數都是題外話,增加土地供應才對題。若然私人建屋每年達到兩萬之譜,樓價仍然再升,便不能指摘政府,因為政府已盡己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