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普通話是官方語言

「捍衞粵語」運動不僅在廣州市火紅火熱,連帶在香港也不乏聲援行動,這不僅關乎粵語的歷史價值,粵語是香港人日常生活中與人溝通的媒介,亦是香港人最易表達想法和個人感受的語言。有人更謂,粵語是最易實踐香港「言論自由」的東西。不過,對於有人把「捍衞粵語」的命題不斷訴之於政治因素,認為是官方摧毀地方文化的一種手段,我卻認為這些人過慮了。

回歸前,無論是立法局會議還是港英政府向民間宣讀政令,都以英文為主,因為英文是當時的官方語言,政令不僅傳達給香港市民,也傳達給當時香港的宗主國英國及其市民。

回歸後,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以普通話向國家領導人宣誓,這正正是彰顯國家主權在香港的體現,是全國十三億人皆需要認知的事實;但是,當論及官方與民間交流的時候,官方人士無不使用粵語,因為粵語最易讓政令下達民間,最易獲得民間的反饋。

上海亦如是,在大部分官方場合,語言以普通話為主,此因上海當局的說話對象不僅是上海約二千萬人,還包括中央政府以至全國十三億人,那時候就需要一種十三億人都聽得懂的語言,亦即是普通話。惟當上海官方與民間交流,以上海話作溝通媒介就成為主導,暢行無阻,因為上海話是當地人最親切的語言,也是當局最能把政情下達民間的語言。

一方面要保留本土特色的語言,另一方面亦不能忽略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有責任面向全國十三億人。那時候,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到底有何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