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甚麼水平

好與不好、貴與不貴,其實都是相對的比較,最重要的原則是物有所值,名實相副。所以中國在自我定位時,要搞清楚這一點,不要一方面自視為發展中國家,另一個場景,又覺得是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

昨天提到咖啡室的情況,還是一些比較無足輕重的例子,可能是因人而異的個別事情。不過,一走進內地的書店,聽到內地學者的演講,才真正發現大問題。

十多年前,還間中會到深圳一行,例牌節目是吃一頓川菜或江南菜,再到書店買點書,最後到相熟的茶葉城買龍井和普洱;現在只覺多此一行,因為川菜愈做愈差,江南菜轉賣鮑魚海鮮,那些茶葉更漲價到難以想像,就算經濟上可以承受,心理上也負擔不起,而書店更提不起興趣去了。

內地書店愈來愈靚,出書的平均水平卻是愈來愈差,筆者不敢全部否定,但好書的比例非常少。以前價廉的時候,不合胃口可以送人或丟掉,但現時內地書本包裝精美,價錢直逼香港出版的書籍。翻印舊書或翻譯外國作品,水準還有點保障,但是部分內地作者原著的書籍,不少的水準真是差到嚇人,內容左抄右抄,一個寫書模式受落,就全部以相近包裝來出版,卻內容貧乏。以前看十本,可能有一本看得上眼,現在翻三、四十本,隨時一本也看不上,投入的時間、精力跟收穫完全不成正比。

反正香港也有內地版的書本發售,而且作過嚴格挑選,不必自己去做沙裏淘金的苦差事。現在是知識型社會,我們拿出來見人的知識產品卻是這個模樣,合不合乎我們G2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