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民生政策向左轉

《最低工資條例草案》經過連場激辯,終於通過。這是民生政策領域的一件大事,觸及不少經濟與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兩年多來勞資雙方的角力及政府管治理念的轉變,反映特區在社會和民生政策上,有明顯的左轉傾向。

所謂向左轉,意指公共政策觸及民生領域時,政府的取向與過去不同,會更多地考慮基層市民及弱勢社群的利益,社會輿論的主流會支持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要向草根階層傾斜,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觀進佔上風,逐步壓倒重商主義之下的財富價值觀。

在最低工資辯論的過程中,勞工界的主調——最低工資水平應該能令工人養到家,高唱入雲,雖然最後未能成功立法,卻極富代表性;政府表明工資水平未必能應付到「家庭開支」,倘若有需要,可申請社保。

商界領袖則表示無奈接受政府提出的草案,但警告立法後,若出現裁員潮,責任應在政府,可見商界的擔心。民生政策向左轉,政府不再如過去般偏袒工商界的利益。不過,在最後一刻,政府拒絕一年檢討一次最低工資水平的要求,轉為至少兩年一檢,目的顯然要予中小企有足夠的彈性空間應付工資水平的向上調整。

民生政策向左轉,無可避免觸及深層矛盾,必須認真處理。最低工資爭議聲中,勞工界要求確保工資水平不低於綜援金,實屬合理,以免影響工作意欲。倘若綜援金高於最低工資水平,有鼓勵低薪人士申請綜援之嫌,雖然意見最後被否決,卻充分暴露現行綜援制度之不合理地方。

因此,政府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討綜援制度,理順最低工資與綜援金水平差額所帶來的矛盾與對立關係,這樣才能避免造成社會分化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