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一國兩制與一國良制

香港回歸十三周年,中文大學民調顯示,認為中央政府有落實「一國兩制」的受訪者跌至三成半,比例創十年新低。

香港經濟逐漸好轉,失業率也稍為降低,但為何民怨仍在,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持續升高?在三十三度高溫下的「七一」遊行,政府是否在傾聽人民的心聲?是否感受到這份炙熱之情?

認為「一國兩制」未獲全面貫徹的近因,乃是在政制的爭拗中,港人意識到普選的定義與功能組別的存廢問題,港府作不了主,自己又難於發揮話事權。今次中大民調顯示,港人把不滿情緒投射到起錨領航的曾蔭權身上;但是,他們也明白香港本身的被動,故有近三成四人表示不滿香港的民主發展,反映剛通過的政改方案並非港人爭取民主的終極目標。

台灣對香港有不能克服的排斥感,不願與之相提並論,怕的就是香港的「一國兩制」套在台灣頭上,連兩岸六月底簽ECFA之日正是香港簽CEPA七周年,都引發在野人士攻擊,台灣委實患了「香港恐懼症」,深怕「香港化」。台灣從不肯正面欣賞香港獅子山下的風光,「一國兩制」無以典範台灣,應是鄧小平最大遺憾。

日前在福建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致詞時,避談「一國兩制」,大概是怕引起台灣反感。台灣抗拒「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現提出了「一國良制」,要北京採資本主義模式和一人一票的普選領導人,但現階段是絕不可能的。台灣的「一國良制」有時空地域的差距,因之香港的「一國兩制」要起典範作用,實任重而道遠。

香港其中一項魅力就是對台的號召力,回歸十三年是總結經驗再出發的時刻,香港不能「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