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七一遊行和諧指標

「七一」遊行受到廣泛關注,人數多寡尤其為政府所重視。政策失誤多,民生困頓重,政改停滯不前,以至貧富懸殊嚴重,都會吸引不滿的市民上街。一句話,上街的人愈多,反映社會欠和諧,管治潛存危機。

自○三年五十多萬人聲勢浩大的遊行後,過去六年每逢「七一」將屆,媒體都聚焦遊行議題與人數,特區政府也有如頭上有把刀,雖然不承認有政治壓力,實際非常着緊,領導層更會推出「滅火措施」,力求減少遊行人數,否則中央一旦過問,難作合理解釋。

「七一」前夕,政府高調張揚有措施化解兩大矛盾,其一,食環署同意以「白紙黑字」確保街市商販在新租約中,可繼續享有續租權及繼承權,「全港街市販商大聯盟」同意取消上街抗議行動,減少了商販參與。其二,政府聲稱行政會議將討論發牌規管制度,以處理富爭議、令市民怨氣重的私營骨灰龕問題。除此之外,相信各政府部門近日都積極聯繫投訴人士及組織,盡力「撲火」。

政改通過,主流民意表示欣慰,為政改上街的人數急降,是可以預期的事。社民連高調聲稱遊行可能出現混亂,不滿民主黨的激進小群體也會狙擊民主黨參與遊行的議員,肢體碰撞的場面成為懸念,警方極為緊張,也降低了市民參與遊行的意欲。

民生問題,尤其是貧窮惡化變成弱勢社群上街的最大動力,不過爭議多年的最低工資議題有望於立法會七月會議結束前得以立法,相信會推低上街的人數。

「七一」遊行年年有,今年人數或許不多,但深層次矛盾,包括政治、社會與民生的問題,倘若未能盡快盡力解決,怨氣的積累終會導致市民上街,屆時政府後悔可能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