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民意牌以推高公眾對政改的支持度,政府不斷出招。問責高官搞落區騷本來甚具噱頭,可惜公關工作大失誤,令傳媒不滿事前不公布路線圖與時間表,效果不彰,今天一眾司局長二度走入群眾的吸引力已經打了折扣。
媒體及公眾的注意力逐步轉向本月十七日的「曾余辯」,畢竟在兩大電視台的黃金時段播出一小時無間斷的辯論,吸引力肯定較高,由自命為政治家的曾蔭權與有民主女神稱號的余若薇對碰,確是戲碼十足。
遺憾的是,兩人對辯卻不讓公眾現場參與,可觀性必然下降。近年各民主國家政治領袖涉及大政方針或政策議題的電視辯論,絕大多數場次都有讓觀眾進場以至發問,比較少見的如台灣馬英九與蔡英文的「雙英會」,雖然予公眾入場,卻不設公眾提問環節。
有公眾參與提問,可拉近廣大群眾與政治領袖的距離,要是問題尖銳,其可觀賞性更會大幅飆升,較諸寂靜無聲的兩人對辯,不可同日而語。今次曾蔭權事先設下要做到現場除了主持人之外,變成鴉雀無聲,更似是「孤家」與「寡人」的演講多於動態的辯論。
回顧○七年特首選舉曾蔭權與梁家傑的兩場電視辯論,也有公眾在場及提問,氣氛熱烈,進行有序,結果兩人各勝一場,曾蔭權更是後來居上。當時的安排有不少規矩,包括助選團不准吶喊拍掌,以免干擾辯論。
「曾余辯」的安排,一面倒地向曾蔭權傾斜,細看五月二十日曾向余的邀請信,所建議的安排,經過公民黨與特首辦的多次協商,幾乎原封不動沒有改變,基本上以封閉式的手法處理辯論,曾蔭權怕場內出現叫囂令注意力被分散,難以應付能言善辯且笑容可掬的余若薇,曾蔭權確是許勝不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