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學專家批評有關當局推動高科技產業「得個講字」。誠然,特區政府雖然矢志推動「創意產業」,但現實上,看到政府情願光顧外國品牌的電動車,也不去買本地大學科研出品的「My Car」,推動本土科研之心可見一斑。
本土科研在香港並不是沒有市場,香港既有科研產品也有人才;但實情是,外國的科研成果實在太強,加上香港的地理位置亦實在太方便,以致不少外國的科研產品和資訊可以暢行無阻進入香港,令不少本地人或外地旅客在香港都可以買到或享受到一流的科研產品和服務,而不需要遠赴外地,免得費時失事。再者,本土科研品牌相較外國的亦不響亮。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香港的科研市場自然容易被比下去。
本土科研市場呆滯,是否應加強催谷和投入,學者們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香港的強項始終是服務業,過去如是,今後的成功亦應如是。所以香港只要做好轉售高科技產品的角色,就不愁沒錢賺。
回顧香港的歷史,的確在很多領域上的成功都是有賴服務業的經驗。如政治上,過去香港是海峽兩岸溝通的橋樑;經濟上,香港從事轉口貿易,貨品左手來右手去,從中取利;金融上,香港是外資和內地企業上市集資的重要場所,更是內地企業迎向世界所需要進駐的第一站。
有人認為,今天香港的科研市場經驗亦如是,政府不要講創意產業及當科研龍頭,做好服務業角色,協助外國科研打入亞洲市場,依靠轉售科研產品圖利就行,正如香港當不了珠三角的龍頭,但當珠三角的「中環」、為珠三角城市服務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