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不少老人家若自覺頭重重,便愛煲袪濕茶祛濕。究竟中醫所指的祛濕是甚麼呢?
中醫學理論中的濕邪有外濕與內濕之分。由於濕有粘滯之特性,所以濕邪引起之疾病多起病緩慢,纏綿難愈,而且療程較長。另外,濕性重濁,故症狀多有重着的特徵,如頭重如裹,四肢沉重,嗜睡等,而且可見舌苔厚膩。
因此,醫師若見病者有以上症狀,多會利用祛濕法以助病者祛除濕邪,解除水濕停蓄之患。祛濕法大致分為化濕、燥濕及利濕法。化濕法是指用芳香化濕藥物,利用其芳香的氣味宣化人體之濕邪,藥物如佩蘭、藿香、白豆蔻等。燥濕法是利用清熱燥濕之藥物來治療濕熱之證,藥物如茵陳蒿、黃連、黃柏、梔子等。利濕法是利用利水滲濕之藥物,以促進排尿以祛除體內之水濕,例如水腫、淋濁等症,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
但是使用祛濕法仍有其注意事項,例如因濕性重濁粘滯,容易阻礙人體氣機,故使用祛濕法時,常配伍行氣藥,取「氣行濕自化」之意。另外,祛濕藥多為辛溫香燥或甘淡滲利之品,容易耗傷陰津,故陰虛津虧者應慎用。而久病體虛或孕婦者也應慎用祛濕藥,或在使用時配伍健脾藥,藉以兼顧正氣。
由於中醫有多種祛濕方法,醫師經辨證論治之後,會選擇採用合適的祛濕法來治療患者,而且使用祛濕藥物也有其注意事項,因此當市民飲用祛濕茶或湯藥前應先詢問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中醫推廣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