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磨合需時 推進需力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終於出台,令粵港融合速度加快,有望推動兩地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取得新成就。特區政府必須主動、積極及進取的迎接新挑戰,兌現二○二○年與廣東攜手建立世界級新經濟區域的承諾。

協議來之不易,是多年努力的成果。回歸十三年,粵港兩地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磋商合作事宜,早期特區高層秉持「河水不犯井水」的態度,取態傲慢,兩地關係停滯不前,到了後期,則擔心被邊緣化,眼見廣東經濟騰飛,心態轉變了,卻又出現「港熱粵冷」的局面。

直至汪洋主政廣東,形勢明顯出現大變化,特區政府從切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運轉過程中,幡然領悟粵港融合的重要性,及至前年尾《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的剛性規範作用進一步發酵,在中央的敦促下,終於經過深度對話與商議後,在中央領導人見證之下,簽署協議。

中央給政策,予粵港有寬闊空間,可「先行先試」,爭取大踏步前進,不斷取得新的成績。中央作保,亦隱含督導與約束力,兩地政府要向中央及國務院部委匯報進度,不容怠慢,尤其是在框架協議下,每年要微調並定出重點,更要具體化個別項目,提升可操作性。

大門有了,給你鑰匙開啟小門,還需用力開啟,所謂「力不到不為財」,特區政府主事官員必須盡心盡力,為落實中央給予的政策把關,才能事業有成。

上海作風進取,「韓正旋風」在台灣刮起,善於為滬台關係造勢,多走幾步,值得特區政府學習。香港被確認為珠三角地區金融體系的龍頭,廣東中心城市甘心做支撐點,如何迅速制訂具體方案,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及人民幣債券業務,成為中央及粵省年內的焦點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