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社會表面看似安定繁榮,但過去數十年,先後多次發生流血暴亂事件,起因多與民生項目加價、勞資糾紛有關,當年暴亂的導火線實則與現時的社會矛盾相近。而多次暴亂事件中,因土製炸彈造成大量死傷的「六七暴動」,最令港人刻骨銘心。
一九六六年,青年蘇守忠因抗議天星小輪加價而絕食靜坐,遭警方以阻礙行人道為由逮捕,引發遊行示威,九龍連續兩晚發生騷亂,故事件又稱「九龍騷亂」,造成多人死傷,逾千人被捕。
而港人為權益抗爭的「九龍騷亂」,被視為翌年「六七暴動」的激發點。六七年,本港先後發生多宗勞資糾紛,新蒲崗塑膠花廠五月的一宗勞資糾紛觸發激烈警民衝突,後更演變成歷時長達七個月的暴動,期間有十名警員殉職,二百多人受傷,大部分是被俗稱「菠蘿」的土製炸彈奪命或炸傷。
一九八一年聖誕節凌晨,中區一宗輕微交通意外,肇事司機不慎撞傷一名路人,卻演變成小規模騷亂。港府八四年大幅加的士牌費,極度不滿的的士業界一連三天罷駛遊行,全港交通及市面秩序陷入一片混亂,當局一度派出防暴警察鎮壓。
而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六月六日晚上,旺角彌敦道一帶數千車輛慢駛悼念,卻變成燒車騷動,防暴警察發射催淚彈,造成警民共十一人受傷,拘捕二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