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奶粉隨時食壞人

本地有不少家長愛透過互聯網訂購水貨奶粉,供幼兒食用,但有兒科專科醫生警告,水貨奶粉不附有中、英對照的標籤及說明,若家長沒有深究其成分及或沖調方法,便讓幼兒食用,隨時「食壞人」。他歸咎當局未有將供三歲以下幼兒食用的奶粉及嬰幼兒食品,納入七月實施的營養標籤法,令幼兒健康得不到應有保障。

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昨指出,國際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早對嬰兒奶粉的成分、品質及安全要求訂立標準,並要求產品具有由適當語言文字寫成的標籤供家長參考,他說:「奶粉營養係重要,但唔可以太過,例如有BB受唔到乳糖,或者對牛奶蛋白質過敏,所以先要制訂營養標籤畀家長知道。」他表示,目前本港只視有關標準為指引,並無法律約束力,導致不合乎標準的水貨奶粉仍然存在。

不諳外文 醫生難斷症

陳舉例指,部分日本奶粉加入水溶性纖維「寡果糖」幫助排便,若本身有腸胃問題的嬰兒吸收過多「寡果糖」,可導致肚瀉甚至構成生命危險。家長若購入只有日文標籤的水貨奶粉,不諳日文的醫生便不能從奶粉成分中瞧出端倪,難以斷症。

陳以誠強調,港府應立法規管奶粉必須具中英文標籤,說明成分資料、正確沖調及儲存方法等,並建立完善進出口紀錄制度處理可能出現的質素問題,長遠應鼓勵以母乳哺養。他又呼籲家長不應單憑「崇日」、「崇韓」心態,盲目相信來自當地的產品質素一定安全。

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表示,有關營養標籤的修訂規例並不適用於擬供不足卅六個月大的幼兒食用的配方或食物,但《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表明,嬰兒食品及奶粉需附有食物標籤,標示名稱、成分及食用日期等資料。至於○七至○九年間,食安中心共抽取逾六百八十個奶粉樣本作微生物及化學測試,結果全部滿意。

產地不符 奶粉有黑點

而消費者委員會去年共收到九十九宗涉及包括嬰兒奶粉在內的奶類產品投訴,今年首兩個月已收到十八宗同類投訴。該會發言人表示,有消費者投訴向藥房購買一款聲稱來自荷蘭的奶粉,其後卻發現奶粉原來產自泰國;部分涉及奶粉品質的投訴則包括發現奶粉中出現黑點及嬰兒進食後不適等。她呼籲家長為嬰兒購買奶粉時,必須留意其來源地、成分標籤及適合年齡層等,並光顧有商譽商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