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虛有其名

立法會議員的口頭和書面質詢近年漸趨公式化,但最近由甘乃威問民政事務局局長的問題卻有點意思。問題是:青年事務委員會成員的年齡分布如何?委員會曾就哪些社會議題諮詢年輕人?答案令人捧腹:原來二十八名青年事務委員中大部分是中年人,「八十後」的只有三名。於是輿論說,這委員會不如改稱「中年事務委員會」吧!

我不是年齡歧視,但青年事務委員會的存在價值,是讓政策制訂者不要忘記年輕人的需要,不能忽略年輕人的角度。因此,青年事務委員會要做的是聽年輕一代的意見,那為何不能讓二十多及三十多歲的朋友主導工作?

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太家長式了。其實政府是反映社會價值觀的一面鏡子,大家始終不信任年輕人,年長一代的總認為「我食鹽多過你食米」,你要聽我們的教誨。

西方國家不會這樣論資排輩,且相對上願意給予年輕人機會。奧巴馬的團隊就是相信年輕人擁有中年人缺乏的網絡動員能力,因此在選舉中作出突破,容許網民利用奧巴馬的官方網站辦活動,搞串連,而成功贏得選舉。奧巴馬今天的寫手也是幾位「八十後」年輕人,而我們的特首辦呢?年紀最細的都四十多歲了。

運輸及房屋局明天舉辦網上直播論壇,討論如何改善現行的基建諮詢機制,被邀嘉賓多是「五十後」的資深學者,感覺頗高高在上,缺乏誠意。要顯示對年輕人的尊重,不如請局長出席由「八十後」舉辦的論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