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設身處地了解民意

高鐵撥款事件雖然告一段落,但政府應該作出全面檢討,針對政策制訂過程的環節,推動必要的改革,以期能真正做到吸納社會各有關持份者的意見,集思廣益,令涉及土地審批及耗用高額公帑的大型基建項目,更能有效做到發展與保育取得合理平衡。

傳統上,政府過分依賴商業性質的顧問公司做調查研究及規劃,所接觸的層面僅限於商界、專業界與個別團體,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接觸社會基層及民間團體,在某種意義上講,確是閉門造車。

及至研究完成,早有定案之後,政府才登場,從顧問提交的報告中提出一至兩個所謂較佳方案(早已預設框架)展開諮詢。可惜諮詢的方式流於表面化,參與者無從了解給予的意見是否被吸納融入決策過程中,被諮詢團體和人士也沒有常設的平台作溝通。

待到民間反對聲音浮現,原來曾參與諮詢的團體與個人,因為意見不受重視,亦有可能變成反對大合奏的一部分。今次高鐵事件成為主角的「八十後」年輕一代,意見更是長期被忽略,甚至被排除在政府諮詢的名單之外。

曾蔭權於成功上位後,曾作出承諾會推行「參與的諮詢」,一度令各界有所期許,可惜幾年下來,還是舊貌依然,在政策醞釀的過程中,未見有根本性的改進。

皇后碼頭遷拆事件中,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展現柔性身段,親赴現場與反對團體面對面交流意見,總算化解了一場空前政治危機。可惜政府未見痛定思痛,徹底改革已經過時的諮詢制度,政府好整以暇,今次遇上更為凶險的高鐵事件,改革確是刻不容緩。

改革的突破點在於與民間團體的溝通,不搞「走過場」,而是相信民間的智慧,有好的意見,官員願意設身處地去了解民間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