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本年將錄得財政赤字有近四百億元,但近日有報道說,本地有會計師行分析政府財政狀況,由於印花稅、賣地和補地價等收入增加,將可帶來五十六億元盈餘。
政府正就下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由於財政儲備將達五千多億元的歷史高位,相信足夠政府兩年開支,財政扭虧為盈,坊間開始談論這五十六億元應如何運用,政黨亦相繼建議加大利民紓困措施的力度。不過,曾俊華早已表示不會向市民派糖。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連續三個月錄得通脹,包括電力、水、衣履、出外用膳等各類消費項目;而內地十一月份消費物價指數亦扭轉了九個月的負增長,正式告別通縮時代,預期從內地進口的糧食價格亦必上升,勢將加重港人負擔。
政府堅守「量入為出」原則,一直把開支維持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的水平,而政府的儲備亦相若於十八個月的政府開支。然而,這只不過是不明文的規定,應該要具有靈活性。
在經濟好的時候尚且能夠因循原則,但此刻香港前景仍未說得上走出陰霾,市民消費疲弱,加上通脹潮降臨,這規定就要有靈活調整的必要,政府亦需要幫一把,透過加大開支來催谷消費。
有人問,政府庫房水浸,套用以上原則的話,不正是有派糖的空間?政府倘若每每以有效理財為由而不向民間施救,這是以民為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