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思入風雲:後果難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社會流動性,基本上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橫向的擴展——有等待開發的內地市場,縱向的伸延——有十多萬個由移民造成的中高層職位空缺可以填補。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只要肯留港,幾乎都有很好的發展。

但時至今日,內地跟香港的經濟關係,是既有競爭,又有互補。競爭集中在中下檔次的經濟活動,而互補則局限於金融業和一些高檔次的範圍。總體發展,是競爭愈來愈激烈,互補愈來愈精細,八十後的年輕人,遇上的多是競爭而不是互補。

而九十年代時不少三十歲出頭的行政專業人員已乘機上位,回歸後經濟面對轉型與收縮,一部分高層行政人員被擠下來,現時在位的不少是四十歲尾、五十歲頭,他們還有十多年才退休,那下面的就升遷無望。加上瘦身、外判,再不然就是一兩年的短期合約,故許多抗爭示威都會見到「肥上瘦下」的標語,道理上這指控未必盡然,但起碼反映了中下層的感受與想法。

八十後面對這個階層流轉遲滯甚至停頓,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政府可以說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然後果,而不是政府政策所造成,但香港正經歷民主選舉發展的歷程,八十後這些不滿,隨時會演變成為政治動力,到時投票就靠向公民黨、社民連,或者凡事都跟政府和主流唱對台戲。

所以,這不是誰的責任問題,而是要面對政治後果的問題,八十後的問題不解決,或者不作起碼的疏導,這個政治後果恐怕很難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