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三禪認為,是全球歷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從此世界正式進入「碳經濟」時代,今後世界事務勢必圍繞「碳」主題,而爭鬥也勢必圍繞「減碳」而展開。三禪姑且命名為「碳戰」。
這次會議,中國充當了發展中國家的領軍人物,帶領「基礎四國」、「77國集團」等發展中國家,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一戰。在這一仗,北京揚棄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策略方針。在這個策略的指導下,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在國際事務基本上採取低調政策,很少提出重大提案,對於其他大國的議案也謹慎使用否決權,即使不同意也多數是棄權。所以,這次北京強出頭,尤其令世界矚目。
事實上,北京也是被逼到牆角,不得不為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發達國家的不安,而「減碳」則是佔領道德高地之後對中國最能擊中要害的達摩克利斯劍。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與以石油和核電為主的發達國家相比,減排有無法比擬的「特殊困難」。北京已承諾二○二○年比二○○五年的單位GDP耗碳減少百分之四十,要真正做到其實非常困難。
所以,北京不能同意西方國家「對等減排」的主張。北京若同意發達國家的標準,實際上就是將現在高於八個百分點的發展速度降至與歐美類似的速度。也就是說,中國被剝奪了發展權。
觀察現實,北京只能以兩個武器應對,第一,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訂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不同的減碳標準。第二,人均碳排放原則。如同中國整體GDP高,人均卻不高一樣,中國的碳排放一人均也就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