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還看今朝:誰定標準?

北京三百多種傳統特色小吃,來年將可能出現重大變革。「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就北京小吃的標準已經完成初稿,當中對於食物製作的外貌作出了數字化的標準,譬如一塊燒餅的直徑必須六厘米、厚度必須一厘米,用刀切開後的層數亦不得少於三十層。

標準應該是以人為本,而非以食物為本。以人為本的話,食物就要符合某些安全和衞生標準,最終目標是讓市民吃得安心、吃得健康。但以食物為本的話,傳統小吃從外貌到味道都被統一,到底於人有何益處?協會何不鼓勵以機器生產傳統小吃,這不是更節省審查工夫嗎?

協會指標準化是迎來傳統小吃走向連鎖的發展。不過,能夠發展連鎖傳統小吃店的絕不可能是平民經營的店舖,而只是那些標榜為老字號、以及有財力的飲食團體。據聞協會一直都跟當地老字號品牌建立密切關係,亦有生意來往,有人質疑協會在當中可能有利益衝突,標準化的背後,可能是犧牲平民利益,為老字號製造優勢。

更重要的是,協會有權威性,一旦平民店舖不參加有關計劃,正暗示平民店舖達不到傳統小吃的製作標準。協會的做法並非「去蕪存菁」,而是以權威壓倒平民,做法已到矯枉過正地步。

說起來,近年香港出現若干政制問題,當中亦有如傳統小吃協會一樣的團體,打着民主旗幟去定義何謂正確、何謂錯誤的政制發展標準。但當中哪一種標準是以人為本,哪一種標準只是以權威壓倒其他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