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笑看天下:三粒米 一鍋粥

香港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在教學語言上尤其添煩增亂,一時母語,一時英語,一時微調,又中又英,半中不英……令學生、家長、教師無所適從,這是甚麼教育願景?

一生崇尚自然主義、《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一百多年前發出的感嘆,今朝都到眼前來了。他說:「教育除了發展這些可稱作感性的神聖胚芽以外,還應做些甚麼?個人與國家應該憑藉教育來慷慨地對待繼起的一代,引導他們不致誤入歧途……但是我們將向何處去覓『正常的』學校?」梭羅的這個問題,今天拋給我們的家長——要從全港約四百間面目相似,其實又不同的中學,為孩子揀一所理想的學校,怎麼比選擇「另一半」更困難?拿着那本英中、中中真假難分的《中學概覽》,剎那間你便如墮五里霧中,依稀彷彿誤闖迷宮!

試問,教育局製造迷幻的高手,如此「微調」,一句「避免標籤」,家長、學生選校就可釋然嗎?世間事,往往欲蓋彌彰,是英文中學就是英文中學,是中文中學就是中文中學,那多清晰!如今多此一調,真正面目全非,你不「標籤」,籤在其中矣!

事實上,不論英中、中中,都一樣有人才,一樣有枯枝。今教育之危機,依老朽話,就係死在「三粒米,一鍋粥」。呢句生動嘅民諺,曾被內地觀眾拿來形容數不清的電視連續劇的空洞、虛假(同樣適用於香港的劇集)。

空洞,也就是「遠離生活」;虛假,也就是「偽造現實」。明明是幼稚、堆砌的雜燴,編劇說是「迎合市場」;如果教育也淪落至此,我們只能培養出一班蒼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