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在灣仔告士打道爆水管事故後,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覆檢全港五百多條橫跨主要幹線並有待更換的水管,截至上月底已完成六成測漏工作,發現十七條水管,即百分之五有漏水或爆喉風險,已進行局部緊急維修,再按既定時間表更換水管,餘下四成亦將於今年內完成測漏。
水務署助理署長吳志豪強調爆水管的成因眾多,不評估未測漏水管突然爆裂的風險。對於告士打道爆喉事故緣於水管在例行檢測後不久立即「突然老化」爆裂,吳志豪回應指,署方正為跨主幹道水管安裝噪聲監察儀,以密切監察水管有否異樣,料明年三月前完工。
告士打道修復快竣工
至於更換及修復橫跨告士打道水管的工程,水務署已將八組需更換的水管重新設計後合併為四組,分別位於近灣仔入境事務大樓、近軍器廠街、近杜老誌道及近馬師道;其中事故現場的入境事務大樓段,已完成十一條行車線下方的水管敷設工程,其餘預計明年二月底完工。
而全港性更換約三千公里的老化水管計劃,則會如期於二○一五年前分階段完成,目前工程已完成三分一,以黃大仙區及北區進度最快,完工率達四成七,灣仔區則僅完成一成三「包尾」。
不過,水務署表明不會加快更換水管的進度,吳志豪解釋,本港目前已有逾一千個地盤同時進行工程,平衡工程對交通等影響後,該署認為現行更換水管的速度合適,但會不時分析水管狀況調整更換水管的次序。他又強調,自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展開後,全港爆水管個案已由九年前的近二千五百宗,大減至去年度僅一千三百多宗。
倡管理民營化增效益
監察政府施政組織「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批評,港人去年食水供應量達九億五千萬立方米,但由於水務署的水管滲漏率達兩成二,浪費了二億一千萬立方米食水,足以填滿四十七萬個標準泳池,是浪費食水的元兇。
何民傑認為,水管滲漏問題緣於水務署沒有動機管理好水管,因為水務署不如電力及煤氣等公用事業般,需要自負盈虧,因此在更換水管問題上「歎慢板」,建議港府參考上海、澳門等地的成功例子,將水務管理民營化,加強管理水管的成本效益。
107動力成員昨到水務署旺角辦事處抗議,他們高舉印有「浪費食水」的標語,並戴上印有曾蔭權樣貌的面具,將食水倒落地,諷刺曾蔭權任由水務署浪費食水。
千萬購「內窺鏡」探深喉
水務署在灣仔告士打道爆水管事故後派員到美國考察,決定斥資一千萬元進行新技術先導計劃,引進以電視鏡頭及漏水噪聲感應器互相配合的「內窺鏡」式探測系統,更準確探測水管有否滲漏。
不過,新技術仍有一定限制,包括只能用於檢查直徑逾三百毫米的帶壓大水管內部情況,檢查時亦需長時間封路,水務署預計只能用於加強而非取代現行的探測技術。
水務署職員到美國考察一間加拿大公司的水管狀況並評估新技術後,認為新技術基本適用於本港,決定以一千萬元與該公司簽訂服務合約,明年初起為本港八十公里的水管進行檢測,當中包括位處主幹道及高速公路下方的水管,計劃為期一年。水務署會評估成效,再決定是否予以推廣。
水務署助理署長吳孟冬解釋,新系統就如一個內窺鏡,勘測裝置的前方設有視像鏡頭及漏水噪聲感應器,連接操縱電纜,只要經直徑達五十毫米的開孔插入水管即可運作,電纜前端的「降落傘」帶動器,可拖動勘測裝置連電纜穿越整段待測的水管,實時視察水管有否滲漏,並透過定位工具標示確實的部位,較以往單靠噪聲感應找出某個範圍有否異樣,能更細緻及準確找出缺陷或滲漏的位置,適合在繁忙的交通要道使用,可減低檢測工程對交通的影響。
僅適用於大水管
工作人員使用新技術,每次可勘測最長兩公里的水管,但由於期間需要封路,水務署預計在本港試行時,每次為時最長八個小時,約可勘測一公里的水管。水務署會檢討先導成效,再研究採用的規模,但由於新技術只可用於直徑逾三百毫米的大水管,加上全港供水網絡總長約七千八百公里,料新技術只能加強而不能取代現有的勘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