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卸責任 頭腦欠冷靜
「慳電膽益親家」及「弟婦提早獲迷債賠償」利益衝突醜聞還有很多疑團未解開,但曾蔭權近日回應事件時,並未詳細交代,反而歸咎傳媒「無中生有、惡意中傷及肆意攻擊」,曾蔭權的「發爛渣」表現,隨即引起各界齊轟態度惡劣,事件不但令曾蔭權民望急跌,亦拖低了市民對政府的信心。而被指為他上任以來最差的施政報告,致謝動議亦在一片鞭撻聲中遭否決,成為其第三份施政報告不獲立法會致謝,令曾蔭權及政府的管治危機愈加深重。
就此情況,「東方報業民意調查」於上星期四至六以街頭問卷及電話形式成功訪問四百七十八名十八歲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對於曾蔭權「發爛渣」指傳媒及社會「無中生有、惡意中傷」,兩成九受訪者直斥他欠冷靜頭腦處理問題;兩成八不滿他想推卸責任,無反省問題;一成五斥其做法是變相剝奪公眾知情權。
質疑誠信 爆管治危機
曾蔭權至今仍未答應出席立法會詳細交代醜聞,三成一受訪者要求他盡快交代清楚事件;兩成八則指會更加質疑其誠信;兩成二稱不澄清會令事件升溫。
對傳媒提出利益衝突的質疑後,隨即引起社會極大回響,三成五受訪者認為,反映社會對曾蔭權及政府不信任;兩成七稱施政失誤令民怨一觸即發;兩成一直指政府面臨管治危機。
醜聞事件發生後,近日市民對施政報告及施政方針的不滿度亦急升,四成七受訪者指出,反映市民不滿政府施政;兩成二預計若曾繼續迴避醜聞,不滿度會繼續上升;一成六直指醜聞影響民望。
印象變差 敏感度不足
調查亦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曾蔭權接連捲入利益衝突醜聞會影響政府施政,四成七稱會損害政府公信力;一成九指政府日後施政會寸步難行;一成八直言黃昏政府已無大作為。而經過這次事件,四成一受訪者坦言對曾蔭權及政府的印象愈來愈差;兩成九則稱無改變,印象一樣很差。
曾蔭權及政府施政經常失誤,四成四受訪者認為最大原因是敏感度不足,屢犯政治錯誤;兩成五歸咎政策只靠政治化妝術推銷;一成八斥是因循守舊,欠強政勵治所致。
綜觀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受訪者不滿曾蔭權處理近期醜聞的態度及方法,事件已令曾蔭權及政府的民望受到影響,市民亦希望曾蔭權盡快交代清楚事件,澄清疑團。
罔顧整體利益民望插新低
【本報訊】曾蔭權利益衝突醜聞令政府管治威信再受重挫,就連施政報告的致謝議案亦遭否決。有時事評論員批評政府施政不高明,令社會爭拗愈來愈多,市民不滿施政並無照顧香港整體利益,曾蔭權有需要反省及檢討。有監察政府團體直斥,醜聞事件加上曾蔭權無誠意回應,令市民對曾蔭權及政府的信任度跌至新低點,政府日後施政勢必困難重重。
時事評論員宋小莊指出,曾蔭權出任特首以來,期間發生不少影響民望的爭拗,如委任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生果金制度等,令市民對政府的信心逐漸削弱,其管治香港生涯接近尾聲,也到達民望轉捩點。他稱政府愈來愈弱勢,原因是施政及用人不高明,令爭拗愈來愈多,政府無法集中精神施政,「經常有尾巴畀人捉住,如果政府係英明神武,根本唔會發生呢啲事!」
醜聞發生後,市民近日對施政報告及施政方針的不滿意度亦急升,施政報告的致謝議案亦遭否決,宋小莊認為,反映政府的施政方針不符合民情及社會需要,並無照顧香港整體利益,政府未來施政亦難有作為。他更批評曾蔭權政府「正經事唔做,成日做無謂嘢」,令政策不獲討好。
錯誤認為自己是萬能
監察政府團體「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直斥,政府內部缺乏制衡機制,令曾蔭權變成無王管,可以亂說話,甚至惡言回應傳媒及社會的質疑。
何指出,曾蔭權接連涉及利益衝突醜聞,加上無誠意回應事件,令市民對其及政府的信任度急挫,可謂創下曾蔭權上任以來的新低點,日後政府推行政策亦難獲市民支持,舉步維艱。
他又稱,曾蔭權及政府最大的管治問題是有「大政府病」,「認為自己係萬能,乜事都攬上身」,缺乏民意諮詢,導致政策有偏差,令民意反彈。
手法離譜圖箝制新聞自由
【本報訊】對於曾蔭權以「發爛渣」方式回應近日利益衝突醜聞,有新聞學者認為,曾蔭權惡言批評傳媒,令人感到新聞自由受打壓,加上施政報告未能回應社會訴求,進一步加深公眾對他的負面印象。有立法會議員直斥,曾蔭權的處理方法「離譜」,再次促請他盡快到立法會交代事件。
施政報告小學生水平
新聞學者李廣豐認為,香港有言論自由,曾蔭權亦有權發表意見,但他以惡劣態度批評傳媒,只會令傳媒及市民加深對他的負面印象,令人覺得曾蔭權欲箝制新聞自由,他強調新聞自由是香港的重要資產,不應加以限制。
李廣豐又批評曾蔭權身邊應有不少智囊及政治化妝師,但竟任由曾以「鬧交」方式回應傳媒,質疑「喺咁水深火熱嘅時候,佢哋究竟做乜?」
他續說,香港在曾蔭權班子管治下,樓價高企及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一直未獲解決,政府經常被批評漠視社會中、低下階層,令民怨四起。如今施政報告亦只有「小學生水平」,未有回應相關的社會問題,加上曾蔭權接連爆出利益衝突醜聞,相信民間對其不滿及怨氣正在不斷累積。
促盡快到立法會解畫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則指出,曾蔭權未詳細解釋醜聞事件,反而「發爛渣」批評傳媒,其處理手法很「離譜」,他擔心會為其他官員樹立壞榜樣,以為遭到質疑時,罵人就可解決問題。他再次促請曾蔭權到立法會解畫,以體現行政機關對立法會負責的條文。
兩宗醜聞未解疑團
1 未詳細交代制訂慳電膽現金券政策過程及公開相關文件,證明政策是由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提出。
2 曾蔭權為何不申報利益關係及不避嫌?
3 學者再三重申CFL慳電膽含水銀會污染環境,為何堅持硬銷政策,引起極大爭議後才考慮優化計劃?
4 職責向政府獻計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在施政報告前諮詢會上,從無委員提及慳電膽,為何該計劃突然出台?
5 曾蔭權為何要向各司局長提及弟婦購買迷債私事,用意何在?
6 銀行回購雷曼迷債方案於今年七月下旬公布,為何其弟婦早於四月已獲得賠償?
7 其弟婦受惠於政府賠償方案,為何曾事先不作公開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