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滴滴金:產業化非只向錢看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被引述為醫療產業化可行例子。但這項目「生意」滔滔,非因港府做過甚麼,乃因內地一孩政策,多生一個的代價可能比來港產子的花費高昂,加上港生孩子獲免費送贈居港權的法律規定,來港生產對內地同胞而言,自然吸引無比。醫管局由於有優先照顧本地孕婦責任,便寓禁於徵,向內地孕婦收取與私家醫院相若收費,私院產房因而立見人滿之患。

這門生意是蝕是賺還是未知數,皆因醫院及醫生所賺的,是否足以抵償將來這些港生內地兒童來港定居的社會代價,至今仍難估計;要他們成為香港人口未來生力軍,社會究竟需再額外投資多少才成?

但近期發生與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有關的不幸事件,提醒正興致勃勃接待境外客的醫院和醫生,客人付鈔帶來的收益,並非唯一重要考慮。境外客由於生活環境和習慣與本地客不盡相同,因此不能以照顧本地客那一套,不作任何調整,便照辦煮碗用於境外客身上。

例如來港產子的內地婦女,多數都曾在內地產子,香港的醫院和醫生是否了解內地的產科處理?來港作第二胎生產的內地婦女,身體狀況是否與本地的第二胎產婦相若?前者風險是否比後者高?如何識別風險及應對?

香港已接待不少內地產婦,是時候來一次全面臨床經驗檢討,藉此更好掌握內地及本地產婦異同,加強保障顧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