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本報訊】港人每日產生三千三百多噸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總量五分一,但港府至二○一五年才在大嶼山小蠔灣分期興建廚餘中心,屆時每日只能處理二百多噸工商業廚餘。環保團體「綠領行動」批評當局處理廚餘決心不足,未有協助民間發展堆肥或飼料等處理方法。有環保回收公司每日處理十多噸學校飯盒,將廚餘化成一桶桶養豬飼料賣予豬農,卻由於缺乏資助,五年來已虧蝕三百多萬元。回收公司負責人要求當局提供補貼,為廚餘處理締造多贏局面。
學生每日浪費200克食物
綠色環保發展有限公司在錦田大江埔村租用四萬多平方呎作回收中心,每日從多個學校飯盒供應商接收六萬個來自三百多間學校的飯盒作廚餘處理。負責人黃旭進指出,每名學生平均吃剩二百克食物,回收中心每日需處理約十五噸廚餘。部分廚餘經微生物降解化為高蛋白質飼料,其餘用作養豬潲水,塑膠飯盒則碎成膠粒供再造之用。
從事廚餘回收已近五年的黃續稱,環保署處理一噸垃圾的成本約為八百多元,若將款項化為業界資助,相信已有很大幫助。養豬逾廿五年的流浮山豬農鄧太亦指出,善用廚餘作潲水不但環保,亦確保豬隻不會吸收過多化學物或抗生素,希望當局能起牽頭作用。
綠領行動項目主任葉翠雯表示,台灣三年前已開始利用廚餘作堆肥及飼料,成立卅四個堆肥場並為廚餘營養值提供檢測;英國更考慮立法在二○二○年前禁止可回收及有機廢物進入堆填區。她要求港府盡快研究廚餘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