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施政報告拒紓困 又是市民失望時

曾蔭權即將發表連任後第三份施政報告,民間的反應十分冷淡,「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四成一受訪者對施政報告期望一般;兩成九稱期望很低;一成八坦言全無期望。這對於急切希望博得掌聲的港府來說,絕不是一個好兆頭。

大部分市民對施政報告不抱期望,其實並不令人奇怪。在金融海嘯打擊之下,本港失業率持續高企,貧富懸殊加劇,貧困人口飆升至一百二十多萬人,亦即平均每六個港人之中就有一個是窮人,而部分在職貧窮人士的收入甚至低於綜援金額。然而,面對基層民眾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港府卻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早在兩個月前曾蔭權已揚言,新一份施政報告不再「派糖」,焦點將放在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一早關上紓解民困的大門。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施政報告理應傾聽民意,採取針對性的扶貧措施,譬如為基層提供跨區工作交通津貼、資助貧困學生上網費用、採取創造就業措施等,但港府卻逆天而行,不去解決基層市民的燃眉之急,反而將施政重點放在遙遠的六大產業上,明顯是病急亂投醫,亂了方寸。難怪有關注基層組織批評,曾蔭權漠視窮人,對弱勢階層無感情、無關心、無承擔,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三無」人士。

老實說,六大產業不是不好,哪怕只有一個能成功,香港的未來就有了指望。問題是,發展新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十年、八年是不會有收成的,遠水難解近渴。而且,六大產業屬於資金及人才密集型產業,到頭來只有大財團及專業人士能得益,指望六大產業惠及基層,那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更何況,這六大產業並非新建議,大部分在前朝董建華時代就曾提起過,現在港府將之拼湊在一起,充其量只是新瓶舊酒。怕只怕,港府好高騖遠卻志大才疏,六大產業最終淪為「鮮花港」、「中藥港」的翻版,貽笑大方。

就以六大產業之一的醫療服務為例,儘管普遍認為本港的醫療水平較內地稍高一籌,對內地高收入人士尚有一定的吸引力,無奈的是,由於港府無能失職,管理失效,近年公立醫院服務質素每況愈下,醫療事故層出不窮,見死不救、見錢才救事件時有所聞,本地市民已信心盡失。屋漏偏逢連夜雨,近期本地私立醫院也接連出現懷疑誤診及醫療失誤事件,必然令不少有意來港求醫的內地人士望而卻步。港府以為撥幾塊土地、蓋幾棟大樓就能發展醫療產業,實在太天真。

上述民調亦顯示,兩成九市民質疑六大產業不切實際,無信心會做到;另有兩成九直言對六大產業不認識,不知如何促進經濟;兩成七認為六大產業不能解決本港結構性的問題。既然大部分市民對六大產業有所保留,六大產業能否成事,相信大家已心中有數。正如有經濟學者直言,與其在虛無縹緲的六大產業上浪費精力,不如搞好現有的四大支柱更實際。

港府過去對市民作過不少承諾,但說過就拋諸一邊,從未兌現。曾蔭權發表連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時,正趕上全球經濟最好的時候,當時曾蔭權躊躇滿志,以「香港新方向」為題,聲稱香港將發展「十大建設」,並將迎來「黃金十年」。可惜好景不常,全球金融海嘯隨後爆發,黃金十年已無疾而終,而十大建設仍然停留在口頭上。去年曾蔭權發表連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揚言香港要迎接新挑戰,但實際上,無論是面對經濟挑戰,還是面對環境挑戰,港府都打了敗仗,做了逃兵。

年年施政報告,次次市民失望。一個誠信瀕臨破產的政府,無論再承諾甚麼,恐怕都沒有多少人敢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