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還看今朝:自發性工程更勝基建

我常說,推動基建是刺激本土經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當基建真正動工以後,除了建築工人、規劃師、測量師等有工開之外,連帶基建外的食肆、交通工具、商場店舖等,也會因為人流增加而從中獲益。

不過,「十大基建」究竟何時開始,至今仍然是一個謎。至少,近日鮮有人提及這些基建,因為今日是「六大產業」的天下。縱使特區政府主動講述基建的最新發展,卻往往是基建造價飆升的新聞。正是未動工已預期要繳付更為天價的金額,政府此舉是否用來製造反對基建的輿論聲音,為十大基建打退堂鼓?

不做基建,那就要透過推動地區經濟或活化工程來刺激總體經濟。地區工作相較大型基建易獲得支持和通過,由各部門「拆牆鬆綁」,加快批核進度,更何況,最終受惠於方案的還是地區市民。

我當民政局局長期間,曾通過在地區搞大型民間活動以振興經濟,如沙士後中環的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正是當中例子;惟經觀察,部分活動商業性質多於文化性質,令部分如騰龍墟等民間活動因缺乏文化特色,後來未有再舉辦。

可見,地區工作除要刺激消費、創造就業機會之外,更須具文化特色,肩負宣傳該地區的責任。上周末的黃大仙廟會,正是一個自發性刺激消費意欲、凝聚地區力量的社區工作的模範。要是每一個區都自發推動彰顯當地特色的活動,能夠為民間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我們豈需望天打卦,等待十大基建來拯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