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主要高官響應「無車日」,或走路或坐港鐵或「齊坐的士」上班。但「坐的士」並非減排,說服力不足。
香港政府以「是是但但」的態度響應「無車日」,內地城市卻認真一點,廣州的公路專門劃出了「無車倡議區」,市政府也決定在當日封存九成的公務車,只留一成應急。香港呢?當天下班時分,局長都坐其公務車出席宴會或回家了。
由環保團體發起的「無車日」,一年一次,官員響應過後,在其餘三百六十四日,習慣依舊。究竟這樣的「騷」價值何在?有人會說,這是宣傳性質的活動,讓大家留意「減排」這議題。
若要促進反思,不如細讀中央領導人在聯合國峰會上的致辭全文吧。他說:「氣候變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會「加強節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原來中國已制訂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爭取在二○二○年的森林面積比二○○五年增加四千萬公頃,並會發展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
在本地新聞,我們只見環境局局長去日本與車廠「研究在香港合作推廣電動車輛」,未見他以更高的視野談及香港如何回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策略。中央領導人具承擔的講話讓美國評論者感到震撼,甚麼原因?局長可以帶領大家研究、質疑和討論,但不能漠視這發展,香港反應成為先驅者,全面思考氣候變化。敷衍支持「無車日」,是壞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