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於○七年十月成立跨部門的扶貧專責小組,跟進扶貧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並每年更新廿四個貧窮指標,勞福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本港過去三年的貧窮指標情況,當局指有關的指標當中大部分均有所改善,包括無業家庭、低收入家庭及單親低收入家庭的數目和比例均有所下降,家庭月入中位數及就業月入中位數均有上升。
不過,文件顯示本港去年仍有十六萬七千三百個無業家庭,較○七年只輕微減少百分之零點八八,其中觀塘區有達一萬六千一百個無業家庭,佔該區住戶比率近一成,其次元朗亦有一成無業家庭,而屯門、葵青、沙田、深水埗及東區的無業家庭亦分別超過一萬一千個(見表一),而正於無業家庭成長的零至十四歲兒童則有七萬七千五百人。此外,廿四個貧窮指標中有四項轉趨惡化,十五至廿四歲待業待學青少年上升百分之四點一,低收入單親家庭亦增加至二萬一千個,因傷殘及健康問題領取綜援人數亦有增加(見表二)。
學者:貧富懸殊未改善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出,金融海嘯事隔一年後,經濟情況較預期快恢復,但經濟只是重拾增長的技術性反彈,並非如高官所說的完全好轉,他認為政府列出的貧窮指標過多,未能反映實況,亦欠缺前瞻性,「個指標死穴係滯後,根本幫唔到政府制訂扶貧政策」,又指低收入人數仍處於高水平,顯示貧富懸殊情況未有改善。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批評釐訂貧窮指標數據過於滯後,政府所謂情況有改善的項目存在誤導成分。他說:「所謂少一個兩個就叫改善,根本就無,係改善就唔會仲有咁多無業家庭及失業青少年啦。」他促請政府制訂真正滅貧指標才有作用。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黃洪認為,指標只反映貧窮人士的側面,未有全面反映真實的貧窮情況,其中欠缺找工作動力的待業待學青少年問題嚴重,在職貧窮亦有惡化現象,即使政府指經濟復甦亦只限於房地產及股市,基層打工仔仍要面對低薪處境,希望政府正視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