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鄧小平最早提出要以「愛國者為主體」。英國人當年甚麼都不說,對鄧小平的話不予置評,但針鋒相對的部署是現在被人稱之為「港英餘孽」為主體的治港。回歸十二年來,鄧小平說的「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固然子虛烏有,由「港英餘孽」治港佔了上風,但香港並沒有治理好,亂象叢生、民怨沸騰,經濟和民生都大走下坡,未來前景一片晦暗。
這說明甚麼呢?這說明英國人當年的部署雖然在人事上和政治上獲得了成功,但管治上並不成功,英國人也沒有帶出甚麼像樣的徒弟。末代港督彭定康當年說,他坐在巴士後座,司機由那些他們挑選培養出來的香港本地「華人精英」擔任。然而,現在看來,這些司機只懂一般的駕駛技術,並不知道車往哪裏開,並不懂得如何處理「路面」情況,把車開得歪七扭八,跌跌撞撞,時不時險象環生。香港這部車再讓他們折騰下去,分分鐘死火或翻側。
其實,不論「愛國者為主體」治港也好,「港英餘孽」為主體治港也好,除了雙方政治立場、理念不同外,要想把香港「治理」好,還有一個「人」的「職志」問題,也即他們是不是政治領袖人物,他們懂不懂政治,有沒有政治頭腦、政治嗅覺、政治眼光、政治經驗、政治魄力、政治手腕、政治歷練等等。「一國兩制」是一個政治設計,政治性極強,不懂政治的治港者是治理不好「一國兩制」框架下的香港的。
曾蔭權不知天高地厚,一朝得志就自詡「政治家」,貽笑四方。之所以如此,是任誰都知他只是一個行政官僚。一個行政官僚若沒有自知之明,以為當上一把手,有決策權力了,就可以「自動升格」為「政治家」,不僅是好笑的,而且是危險的。四年來「港人治港」亂七八糟,並沒有給英國人當年的部署獲得成功增光添色,因為英國人並不能在香港造就出本地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