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探射橙:食署水署霸靚地懶理旺角交通大亂

旺角早前發生小巴剷上行人路,釀成兩死八傷悲劇。要杜絕類似意外,交通規劃十分重要。原來,油尖旺區議會在八年前已針對區內交通問題,有區議員要求將位於洗衣街的食環署倉庫、水務署旺角辦事處及毗鄰的臨時停車場,改建為交通交匯處的商業發展項目,就連規劃署剛完成的研究,也承認有關土地未被充分利用,同意應重新發展,紓緩交通擠塞,惟兩部門至今仍然「賴死唔走」。油尖旺區議員直斥兩部門漠視市民生命,當區區議會明天開會討論有關議題。

水務署旺角辦事處佔地約四千六百平方米,除有客戶諮詢中心,還有與旺角毫無關係的新界西區(荃灣、屯門、元朗及天水圍)運作科辦公室及廠房。至於在附近佔地面積約六千一百平方米的食環署倉庫,除作為物料供應組的儲存倉外,還有運輸組總部及車房,以及九龍區環境衞生服務的辦事處及物料供應組,共有三百六十人上班。本報記者於上周多次到場巡視,發現該兩個部門上下班職員不多,且隔個多小時才有車輛進出。

水署早獲撥地遷元朗

其實,油尖旺區議會多年前已發現該兩個部門「生人霸死地」,其涉及的工作性質,部分與旺角區關係不大,故當年該區不少區議員都認為在善用僅有土地資源的原則下,建議將該兩部門搬到其他地方,騰出土地作為改善交通用途。油尖旺區議員黃舒明透露:「水務署早於十二年前已獲政府撥地,可以遷到元朗,但唔知點解,到依家仍然唔搬。」

黃又指出:「自從朗豪坊落成後,上海街、砵蘭街一帶交通重新規劃,交通意外明顯減少,所以如果水務署、食環署肯搬離洗衣街,然後將地點改建成具交通交匯處嘅商業發展項目,就可以解決旺角道、弼街及洗衣街一帶嘅交通規劃問題。唉,今年六月旺角道車禍死咗兩個人,政府到依家仍然坐視不理,到底要再死多幾個無辜市民,至肯積極改善呢?」黃指,油尖旺區議會明天會在會議上商討此事,討論數幅土地的重新規劃用途。

事實上,規劃署剛完成的《旺角購物區地區改善計劃》研究,也發現旺角有數幅政府用地未被充分利用,當中包括水務署旺角辦事處、食環署倉庫及毗鄰面積約一千七百平方米的聯運街停車場,研究認為這些政府用地可重新發展作其他用途,建議可規劃為一個有交通交匯處的商業發展項目,以紓緩區內擠塞。

規劃署發言人又謂,搬遷水務署旺角辦事處及食環署倉庫,是政府長遠目標,但因涉及複雜問題,如要考慮對市民提供服務的影響及尋找合適地點重置有關設施等,故暫未有搬遷時間表。

一拖再拖商會感失望

食環署及水務署都沒有直接回應為何遲遲沒有搬離旺角區,其中食環署發言人指出,署方積極就搬遷建議作出相應配合,並與有關部門物色合適用地,重置洗衣街設施及探討其可行性。水務署發言人也表示歡迎搬遷計劃,並會積極配合。

香港九龍新界公共專線小型巴士聯合總商會主席梁雄亦對交通交匯處計劃一拖再拖,感到失望。他說:「如果交通交匯中心規劃得好,可容納十多條小巴專線,屆時不但方便市民購物及乘車,亦可減少附近繁忙街道人車爭路嘅混亂場面,縱使司機駕車經過,亦唔會擔心撞傷由車隙『閃出』嘅途人,希望政府盡快透過跨部門合作解決問題。」

三幅旺地至少值50億

旺角土地矜貴,究竟政府將洗衣街的水務署旺角辦事處、食環署倉庫及聯運街臨時停車場三幅土地一併出售,可p:為庫房帶來多少收益?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黃子華指出,三幅土地總面積逾十二萬平方呎(約12,459平方米),若發展成具交通交匯處的商業購物中心,連接附近的新世紀廣場,可起協同效應帶旺人流,估計很多地產發展商都有興趣。

他說:「若政府真係攞幅地出嚟賣,保守估計最少會為庫房帶來五十億元收入!」

黃子華又分析,如果該地上蓋發展成為寫字樓,按照同區樓價推算,每平方呎價可以達到六千至八千元,而租金可達二十多元一平方呎;若發展成商舖,每平方呎租金將可介乎一百元至四百元。

重建推高租金

黃又說,過去十年,地產界多次「吹風」指洗衣街的水務署辦事處、食環署倉庫及聯運街臨時停車場重建,每次有消息傳出,鄰近地方的租金及售價亦會受到刺激。

18個站頭 處處人車爭路

旺角整體交通意外,多年來未有改善。○四年九龍區全年發生五千三百一十八宗交通意外,僅旺角區便有七百一十一宗,佔整體百分之十三點四;去年九龍區交通意外雖然下降至四千九百二十八宗,但旺角區所佔的意外仍高達百分之十三點八。

險象環生 車禍頻仍

當中早前發生致命交通意外的旺角道,以及弼街、洗衣街及亞皆老街一帶設立的車站達十八個之多,包括六個小巴站、一個專線小巴站、兩個通宵專線小巴站及九個巴士站,至於行經上址的巴士及專線小巴更分別有七十五條及十二條。

由於上址食肆及商舖林立,經常出現人車爭路及乘客於馬路中心上落車的驚險場面。「次次嚟都係咁塞車,唔想冒險喺馬路中心落車都唔得。」經常到旺角消遣的陳小姐無奈地說。

另外,大學生葉小姐亦對旺角交通有彈無讚,她說:「政府成日都話要搞好香港旅遊,但係咁多年連旺角交通都搞唔掂,旺角嘅交通意外,令市民每次途經都要搵命博。」

文:杜寶琪 圖:吳啟偉、崔祖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