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貨真價實的政治花瓶

金融海嘯捲起滔天巨浪,打擊本港經濟甚巨,政府臨時成立的經濟機遇委員會運作不足一年即草草結束,據說已完成歷史使命。政府假經機會的名義,近期推出一攬子的建議,開拓所謂六大優勢產業,作為新的經濟亮點,然後交由各政策局仔細研究,經機會就可以解散了。

政府借經機會「過橋」,明眼人也看得出,所謂發展六大產業,其實由官意主導,究竟在業界及民間中吸納了多少優良意見,實在不無疑問。據悉不少委員對經機會的解散仍然被蒙在鼓裏,如非記者查詢,他們還未搞得清政府的意向,的確可悲!

經機會成立之初,花了不少時間討論短期應對金融海嘯衝擊波的措施,卻其實曾蔭權及其幕僚早有盤算,「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施政方針,是借經機會之口宣官意之實,經機會只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花瓶而已。

以財政預算案為例,曾俊華早有定案,落區聽民意乃做騷而已,經機會委員的意見難以發揮影響,立法會各大黨派,包括親政府的保皇派,其意見也不受到尊重。即使是後來的「中期派糖措施」,還是在官方一貫思路的框架下,再加推一些小恩小惠,民間意見根本進不了官意設定的議程範圍內。可以這樣子講:短期措施的出台,有沒有經機會都無傷大雅!

至於六大產業的忽然上榜,亦與經機會關係不大。最根本的現實是,去年末國務院公布的《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加快融合進程,經濟要對接發展,迫使特區政府結束拖沓多年、猶豫不決的局面,用港人的話說,就是要「交功課」了。

不旋踵,國務院又批准上海於二○二○年建成國際金融及航運中心,香港面臨邊緣化的危機更見深重,最終迫使政府下決心,盡快推出所謂六大產業,以應對輿論的關注。

經機會早日結束也有好處,毋須為官意背上沉重的包袱。所謂六大,究竟有哪些是經過深思熟慮、反覆研究論證的成果,還是臨急抱佛腳之作,相信政府高層最清楚。問題是,這些東西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