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還看今朝:香港傷痕

我的辦事處下方是美利道停車場,往返辦事處時,總會見到一位老伯每天都蹲坐在停車場出入口處幫人擦鞋,風雨不改。早前有一段時間不見老伯蹤影,原來他被有關當局控以阻街,生財工具更加被沒收。近日再見回老伯,原來是熱心人士出手幫擦鞋匠討公道,終令到有關當局肯酌情處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事擦鞋生意的人遍布大街小巷,是當時典型的街頭文化。由於擦鞋工夫要求擦鞋匠蹲坐在街上,仰頭望着客人,所以當時擦鞋被視為低下的職業,成年人因自尊心較重而較少從事此行業,小孩子則沒有這種心理包袱,且可賺點錢幫補家計,因此擦鞋匠大多是小孩子。

小時候,我在街上看到不少擦鞋童開檔做生意,大部分都是擦一次鞋收一毫子或五仙不等。擦鞋童要找生意,就專門覬覦着有錢人時常出入的場所,要是有車子停在附近,擦鞋童就會搶着去開車門迎接,只為做有錢人生意時可獲多一點小費。

那時我家住油麻地,記得加士居道及彌敦道交界附近有一個投注站,賽馬日正是擦鞋童開工的好時機。他們主要等待服務那些中了馬票的賭客,希望可獲多一點打賞。擦鞋童的足迹可謂遍布港九地區,當年香港有多家著名戲院,包括上環高陞戲院、西環太平戲院、油麻地普慶戲院等,都有不少擦鞋童等候生意。

今日,擦鞋事業逐漸被取締,一方面是香港人生活環境有所改善,社會上也有安全網保障低收入家庭,沒有人需要淪落街邊幫人擦鞋;另一方面是擦鞋以至流動小販都被指影響市容,所以有關當局對此嚴厲打擊。

擦鞋業是香港的傷痕記憶,是半個世紀以前低下層的悲歌。今日這個行業仍然存在,絕對是香港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