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香港局限兒童發展

調查發現,港童每人平均擁有近三部遊戲機。香港兒童愛「獨樂」,他們的主要活動,是在家獨自看電視、打機和上網,愈來愈少兒童參與集體遊戲,或在社區的公共空間內玩耍。

兒童愛獨樂背後,當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雙職父母太忙,孩子平日由傭人或祖父母照顧,當然會選擇安全系數最高的「留在家玩」策略。

家庭意願以外,香港的城市空間設計是局限兒童發展和參與有教育意義群體遊戲的最大障礙。三十年前的公園有簡單的鞦韆和滑梯,雖然今天公園的鞦韆和滑梯顏色鮮艷了,但其實甚麼都沒有改變。

我在以色列參觀過以科學為主題的公園。各種各樣供孩子感受、捉摸、拉扯、坐下、爬進的玩意背後,都有着基本的科學原理,這邊的玩意是傳播聲音,那邊是展示力學,不但吸引孩子,連家長也可以學習。我也到過某些擁有具探索性空間的公園,例如在兩棵大樹之間建樹屋,讓孩子在安全情況下爬上樹屋內玩,那裏有書、有環保玩具。奇妙的空間,讓素未謀面的孩子很快就熟絡起來,一起玩耍。

在紐約,社區持份者可透過參與機制,主導和決定公共空間的設施。外國家長在這方面意識強,希望空間有創意,不會只接受標準的鞦韆和滑梯配套。反觀香港,一般家庭都住在屋苑,空間設計早由大業主決定。在經年累月浸沉在豪宅廣告的「薰陶」下,香港人對公共空間的訴求是「仿歐陸風情豪裝」,對兒童遊樂設施反而沒要求,更對孩子在公共空間玩耍有恐懼,不明白益智集體遊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遊戲」似乎也不是幼兒教育政策的重點。

孩子應充滿好奇心,自幼建立探索精神,但香港父母保護性強,孩子摸這摸那總被罵,給他遊戲機就靜下來,就是這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