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虎嘯:請君聽聽前朝曲

「港人治港」搞不好,北京最直接的「責任追究」自然會落在行政長官身上。香港特區既然是「行政主導」,《基本法》賦予了行政長官很大的管治權力,那麼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責任,「港人治港」不行,順理成章的,首先就應當是行政長官不行。這樣的看法和邏輯在二○○五年令中央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心:董下曾上。董建華第二屆任期未滿,只做了一半就「請辭下台」,由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取而代之。

這個門一開,香港特首如果幹不好,會半途下台的「案例」就算定下了。有了「案例」,今後「因循」也就更為「方便」。當然,這不是說,中央半途更換特首可以是隨便的事情。「方便」不等於「隨便」,選甚麼人當特首,請甚麼人幹不好下台,依然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中央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痛下決心。香港的情況畢竟比較特殊,一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二是人才不足,程序較繁,要更換特首,比更換內地的封疆大吏麻煩得多。

中央當年更換董建華,經歷了長時間的觀察和思量。最初,中央全力支持他,為他當好特首、搞好「港人治港」排除不少障礙。回歸後五年,也即老董首屆特首任期,香港出了很多問題,中央還是從多方面看待,對行政長官的施政責任很少追究。不過,社會上已經出現了愈來愈強烈的「倒董」呼聲,老董的民望也拾級而下。直到二○○三年出現五十萬人大遊行,中央知道,在香港亂局諸多原因中,行政長官治港無能、施政不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重大原因,要擇機解決。

這一步走出後,董下曾上,新的行政長官到底行不行呢?「港人治港」不行的關鍵是不是在特首身上呢?對此,中央又觀察、思量了四年。從中央的公開評價和多次諄諄告誡來看,新特首一點不比老特首讓中央省心,中央現在的憂慮一點不比四年前少。最近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不斷往內地跑,這情形頗像當年曾蔭權往珠三角跑,莫怪大家敏感,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