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經常說「全國一盤棋」,諸如某某地方多發展重工業,某某地方多發展輕工業,某某地方多發展農業,某某地方多上甲類項目,某某地方多上乙類項目,等等。計劃經濟這樣搞,當然不全是憑「長官意志」,而是也主要考慮了當地實際情況和歷史發展。只是計劃經濟骨子裏就把經濟發展限制死了,遏制了生產力,終究行不通。
改革開放後,搞活經濟,以市場為主導。計劃經濟被打破,「全國一盤棋」不講了,各地方的發展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然,這仍然要從實際出發,從優勢出發,形成自己的經濟格局。這種「形成」不是中央「計劃」的結果,不是「全國一盤棋」被中央的一隻手支配的結果,而是在種種條件配合下市場競爭的結果。
然而,由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由於中央的特別關愛,在香港九七年回歸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中央對廣東和上海這兩個經濟最發達地方的某些發展做了限制,目的是「保護」香港。中央以為,這種人為的「保護」、「讓路」可以有益於香港的發展,特別是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可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這正是中央認為香港「會生金蛋」的主要功能。於是,久違了的「全國一盤棋」觀念在香港問題上居然還起作用。
不過,十二年的實踐證明,這只是中央的主觀願望。中央這項「保護」和「讓路」的政策,不但沒有讓香港的經濟特別是金融業做強做大,而且恰恰阻礙了廣東、上海的發展,這對中國整體利益而言,對「全國這盤大棋」而言,都是一種失策和損失。
現在中央似乎已經意識到了不能再這樣走棋,而是轉變思路,一是順勢大力發展廣東、香港、澳門經濟,把香港融入珠三角經濟大框架;二是支持上海發展金融業,成為亞洲時區的金融中心。這個決策其實是大勢所趨,從歷史上看,就曾經是香港先進,後來廣州、上海逐步超越,現在不過是開始了新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