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盆盛宴 犒獻落難皇帝

盆菜是新界圍村傳統的喜慶宴席,大大個木盆或銻盆盛滿各式各樣的豐富食材,發展至今,亦成為都市人過時過節寓意盆滿缽滿的應節食品。關於盆菜的有趣故事及由來眾說紛紜,一於聽聽專營新界圍村正宗盆菜專門店的老闆兼大廚柯子大師傅細說盆菜的文化及歷史吧!近來疫情嚴峻,記得用公筷呀!

木盆盛載 款待君臣

農曆新年期間大家應該品嘗了不少意頭菜,不少人更會在初二柯打一個盆菜作開年飯應節之用,事關盆菜有盆滿缽滿寓意,至於何解會有盆菜的出現呢?柯師傅講解道:「其實盆菜已有幾百年歷史,雖源於新界圍村,但煮法及選材講究,加上意頭十足,多年來均是不少香港人過時過節的應節食品。但原來最初盆菜的出現,並非是喜慶食品,而是用來招呼落難皇帝的食物。相傳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南下,宋帝昺與群臣南下逃難,路經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村民想款待皇帝,但一時間又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豐富及大量的食物,惟有將所有食物放在大木盆中款客,亦是盆菜的雛形。」

此外,亦有說是宋代忠臣文天祥當年被元兵追殺,與一眾將士逃亡到新界圍村時,當地村民同情他們是忠臣,家家戶戶將家中僅存的豬肉、蘿蔔等食材,用木製面盆盛載,供他們圍盆而吃,遂成為後來的盆菜。

食材層疊 先後有序

由來眾說紛云,孰真孰假已無從稽考,但圍盆而食這種傳統習俗與文化,卻能充分展現圍村人的飲食智慧。柯師傅表示,正宗盆菜是就地取材,主要食材包括雞鴨、冬菇、枝竹、豬皮、芋頭、白蘿蔔、魚蛋、燜豬肉等,看似都是一些普通又不太值錢的食材,每一種卻需要預先處理及烹調,每個步驟亦不馬虎。「以白蘿蔔為例,洗淨去皮後切件,用上湯浸煮。豬皮工序更多,一般會用砂爆豬皮,多次浸水焗水去除沙石及辟去膻味後,以南乳、麵豉醬、醬油等燜至入味,總之要做到每種食材都有各自的味道。」

至於在盆中依次加入食材的動作稱之為「打盆」,要將吸味及耐煮的芋頭及白蘿蔔放在底層,然後加入枝竹、魷魚、豬皮、魚蛋等,在面層再鋪上冬菇、雞、鴨、大蝦及燜豬肉等相對得體的食材。吃時親朋好友圍盆而坐,藉盆菜以凝聚村民與家人的關係。

升級華麗版用料矜貴

最初的盆菜食材由雞、鴨、燜豬肉、魚蛋、枝竹、芋頭等組成,雖然每種食材都要預先處理或烹調,但始終是平價親民的食物。時至今日,不少盆菜亦大為升呢改良,加入許多名貴海味及食材,變身成華麗矜貴版本。

柯師傅指現時的盆菜為了增加睇頭及氣派,會加入鮑魚、海參、花膠等矜貴海味,雖然與正宗的盆菜截然不同,但卻甚有節日氣氛。

盆菜=食山頭?

提起圍村盆菜,老一輩的圍村人就會想起食山頭。食山頭是圍村人祭祖的傳統習俗,是指將家中最豐盛的食材烹調後帶上山拜祭祖先,然後將拜過祖先的食材放入木盆中,大家圍盆共享。及後,圍村人每逢過年、嫁娶、祭祀等喜慶節日,就會在村內大排筵席,以盆菜招呼村民親友,氣氛熱鬧。

撰文:褚愛琪

部分攝影:張群生

查詢電話:6229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