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御膳窩窩頭

垂簾聽政逾二十年的慈禧太后,不但成為中國近代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亦非常深遠。她一聲令下,便令曾經只是北方粗糧的窩窩頭聲名大噪,成為地方名菜之餘,更升呢成為宮廷御膳,當中又以鹹香辛辣的湖南窩窩頭最具代表性,一於聽聽九龍城一間著名湖南菜館的主廚朱念光師傅,分享這道家鄉名物的御膳房風波故事吧!

家常食糧 有鹹有甜

窩窩頭是中國北方包括湖南的地方粗糧,用料與饅頭相似,但造型與賣相就與一般包點不同,搓成圓球狀的麵糰,用手擠壓成窩狀,有的會加糖作餡成甜點,有的則會加入配料作主食。朱師傅指,湖南人會在中間加點醃菜去豐富味道層次,作為當地日常的主糧。而醃菜又名外婆菜,通常是用合時的蔬菜如豆角、白蘿蔔及馬齒莧,加入辣椒乾、指天椒、紅椒、鹽、糖及醬油等醃料,放進大大個的瓦埕中至少醃製1個月才出味。至於這包點的起源,朱師傅坦言:「窩窩頭的由來已無從稽考,但相信早於明朝前已經出現,至今有逾300年歷史。我曾經翻查過窩窩頭的資料,有說清朝學者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就提過『窩窩』這種食物,並在文章末端解說,『窩窩以類似糯米粉的材料製成,中間凹下,故名窩窩。』」

朱師傅續解釋說:「湖南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自家製作新鮮窩窩頭食用,當地人更會加入用辣椒、乾椒等炒香的醃菜作餡料,吃起來鹹香辛辣。」

飛上枝頭 變御膳菜

不過真正令窩窩頭聲名大噪而成為地方名物,就要「歸功」於清代慈禧太后了。朱師傅指,窩窩頭原本只是一道家常料理,用料及食材樸實不華,據說慈禧太后某一次離宮,不但令窩窩頭成為宮廷御膳,還有御廚為此送上人頭。「有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因八國聯軍打進北京而逃難,期間所帶的糕點吃完,便下令隨從四處找食物,結果發現附近逃難的老百姓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黃黃褐褐的窩窩頭,生性好奇的慈禧太后因為飢餓難奈而決定一試。嘗起來覺得美味可口,及後回京便命御廚按其形容的味道、顏色及造型,照辦煮碗做出一模一樣的窩窩頭來,而慈禧太后一吃便覺得貨不對辦,一怒之下斬了御廚呢!」御膳房的其他御廚有見及此,自然不敢怠慢,經過多番研究,終於做出令慈禧滿意的版本,自此窩窩頭便由地方粗食變成清朝御膳包點了。

用料天然無添加

窩窩頭既是湖南人主食,也曾是北方人重要的粗糧之一。傳統做法是以粟米粉或小麥粉,加入黃豆粉、麵粉、沙糖及搓成粉糰,經天然發酵後,搓成圓球狀,再以人手擠壓成窩狀,放入蒸爐中蒸製而成,成分及製作過程均是全天然無添加,是中國北方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主食。

吃辣以祛濕

湖南氣候潮濕,自古便有吃辣祛濕的食俗,加上受天氣影響,當地盛產辣椒,湖南亦因而被譽為辣椒王國。除常見的紅椒、指天椒外,還有朝天椒、二荊條、螺絲椒、草莓椒及子彈頭等。而外婆菜中加入的辣椒,就有乾椒、紅長椒及指天椒。乾椒經曬製,香味重;新鮮紅長椒,顏色紅潤,皮薄肉厚,是天然色料;而指天椒就辛辣嗆喉,有刺激味覺作用,為菜式帶來辣味層次。

撰文:褚愛琪

攝影:莫文俊

查詢電話: 2718 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