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之旅 認識光與影

近年,不少台灣電影在香港掀起熱潮,《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主流以外,亦有《一一》和《大佛普拉斯》等關注生命意義和社會問題的電影,行業發展愈來愈成熟。有見及此,有機構就舉辦了以電影藝術為主題的台北交流之旅,參加者在觀摩技術之餘,亦有機會與當地的學生和電影人交流,探索電影的不同面向。

了解電影藝術

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智權教育中心和香港微電影學會合辦的「全港中學微電影創作大賽」,每年除了舉辦電影創作比賽,亦會為得獎者安排一次海外交流,令本地中學生有機會從不同角度了解電影藝術,而第五屆比賽的得獎同學,去年就前往了台北,參加為期4天的電影交流活動。

以作品《小伙子不想生存了》獲得高中組銅獎的中六生曾淑婷、Year 1的張姚、鍾曉鋒和畢業生關偉利、饒文皓均是參加者之一,一行人透過不同類型的交流、參觀和體驗,了解當地的電影文化、歷史和發展,曾淑婷表示:「台灣電影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不但在當地叫好叫座,在亞洲地區亦大受歡迎,而這次交流,有機會讓我了解當地與香港電影業在製作流程、資源分配和政府支持等方面的不同之處,發掘電影的可能性。」

啟發創作形式

為了令參加者了解現代的製作技術,他們到訪了市立天文科學館,觀看一齣關於古生物和天文宇宙的影片,鍾曉鋒說:「這段影片以3D技術拍攝,畫面非常震撼,而且更加入了風和氣味等元素,是一次非常特別的觀影經驗。雖然這種技術比較適合大型場面,小本製作未必適用,但亦令我思考了更多不同的創作形式,好像近年愈來愈普及的360度鏡頭,其實在日常生活亦可使用,只要用得其所,電影將會更加靈活。」

此行亦前往了中華電視公司,探索影片製作的流程,張姚說:「這間電視台的服裝間雖然有大量不同種類的衣服,但工作人員的分類相當仔細,甚至會按照朝代收納,令拍攝能夠順利進行。另外,我們亦參觀了綜藝節目和清談節目的拍攝,明白每個節目背後,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和器材配合,過程並不簡單。」

學習鏡頭運用

了解製作以外,參加者亦前往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與電影學院的學生交流,互相分享最近的創作,關偉利表示:「他們的作品《2號球衣》以排球為主題,是一個關於後備球員的故事,故事完整之餘,當中更不乏比賽場面,技術水平極高。其實球類運動的拍攝難度頗高,過去我們亦曾挑戰,但一直未有滿意作品,而這段影片,則令我意識到鏡頭運用的重要性,與其用腳架令影像穩定,不如多用手持的方式運鏡,增加影片的動感。」

一行人更到了台北電影委員會,認識在台灣拍攝的優點,饒文皓說:「當地政府十分支持電影拍攝,不但會以較低的價錢租出街道,有需要更會協助封鎖部分地區,反觀香港有人因為製作太過逼真而被拘捕,影響電影業的發展。」

第六屆全港中學微電影創作大賽詳情:www.ymca.org.hk/minimovie2018

撰文:吳俊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