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也有自家鹽田曬鹽產鹽,不過已經是N年前的事。西貢鹽田梓曾經是香港五大鹽田之一,早年已荒廢的鹽田像古文物般經復修重生,再次「種」出鹽來,讓大家可藉着走進復修的鹽田,回到「在海水結晶之前」。
毗鄰滘西洲的鹽田梓,又有鹽田仔之稱,相信是因為昔日島上的鹽田而得名。早在3個世紀之前,島上已有人居住,亦即現在這條陳姓客家村的祖先,他們在島上定居,不難想像他們過着的是簡樸務農生活,只是沒想過他們闢田除了種瓜種菜外,還能夠曬鹽。據悉昔日的鹽田有6畝之廣,全盛時期所產鹽量,可供應全西貢使用。大約一個世紀前(即上世紀20年代),礙於鹽稅問題才停產,島上鹽業才走向終結。鹽田荒廢,部分變成魚塘。直到五、六年前,才開始將鹽田復修。鹽田的復修工作更得到國際肯定,於201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傑出獎」。
雖然已復修的鹽田規模不及從前,無法重現全盛時期的風光,但大家仍可走進鹽田參觀,了解昔日製鹽的過程。每到星期六、日及假日,每天都有兩場導賞(11:30am及2:30pm),由義工講解種鹽的過程。據負責鹽田統籌的葉陳立表示,由海水淨化到變成鹵水(高濃度鹽水),再到曬鹽結晶,日照、風和空氣濕度都很重要,都是影響收成的關鍵,秋天天氣較理想。他又指之前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鹽田水浸,他們搭建的電力設施亦遭吹毀,雖已事隔一個多月,曬鹽池仍有積水未退,電力設施亦有待維修,他亦只能以本來用來推鹽的鹽耙示範推積水。而我們眼前的小量白鹽產,只是用之前儲起的鹵水來製成。
鹽田梓是一條特別的客家村,村內既無祠堂亦無廟宇,但卻有一座天主教堂。據悉昔日在島上居住的陳氏宗親沒有錢建祠堂及廟,加上後來有傳教士到島上傳福音及幫助村民,早在1875年全島村民領洗信奉天主教。1890年村民在島上建小教堂(香港最早興建的聖堂之一),即現在的聖若瑟堂。百多年來聖堂經過多次復修,並在2005年(比鹽田還要早10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紅頂白牆的聖堂建築結構簡單,規模亦小。堂內祭壇依梵蒂岡規格建成,堂前正中央是聖若瑟神父手抱聖嬰像。聖堂的牆上有彩色玻璃窗,其中還有一塊圓形的玻璃,上面繪有拿着十字架的耶穌搭着拿着聖經的聖若瑟神父肩膊的圖畫。
到聖若瑟堂之前,會先經過同樣有過百年歷史的澄波學校,這校原是私塾,後來轉為由教會及政府資助,直至1997年才關閉,現被改用為文物館,展示昔日村民的農具及家具等。島上不少村屋早已荒廢,沿村路走,不難發現隱藏在不同廢屋牆身的玻璃畫。玻璃畫共有七幅,其中兩幅以「主保瞻禮」和「葬禮」為主題,設在舊教堂遺址兼「聖福若瑟神父」故居和陳志明副主教祖屋。在未有聖若瑟堂之前,村民都是在陳志明副主教祖屋後方借出的地方(即舊教堂遺址)祈禱禮拜,曾到島上傳教的「聖福若瑟神父」也曾短居(1879~1881)於此,亦因此現舊教堂遺址上建有一座「聖福若瑟神父」的雕像。再沿路走,村內唯一的淡水來源「活泉井」和設於全島最高點的雙子亭,一一出現眼前。
交通:於西貢碼頭乘街渡前往(船程15~20分鐘)
建議到訪日: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團體若平日到訪,可另作安排)
收費:$50/位(費用包來回船票、文物館及鹽田參觀費)
查詢:9083 6509
網址:www.yimtintsai.com
撰文:林登麗
攝影:莫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