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蝴蝶活躍的時分。要經歷多個階段,不起眼的毛毛蟲才能蛻變成美麗的蝴蝶;其實人的成長,何嘗不是要經過多個艱辛歷程!有感部分年輕人自我肯定意識薄弱,容易萌生放棄的念頭,有中學決定選用蝴蝶為「另類老師」,讓學生參與建設蝴蝶園,透過播種、淋水、扦插等打理植物的工序,學懂如何欣賞大自然及生命,漸漸培養正向思維的學習態度。
位於馬鞍山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被大自然環境所擁抱,不時見到很多不同品種的雀鳥、蝴蝶,有老師更成立觀鳥隊。約大半年前,該校在鳳園蝴蝶保育區的協助下建設蝴蝶園,其後更在蝴蝶園旁開設草藥園,當中也有不少吸引蝴蝶的植物。現時有20多位初中學生搖身一變成為保育大使,學習相關知識,並在課餘打理園內植物。
該計劃可分為3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讓學生與大自然對話,從中學習欣賞大自然。第二部分是透過活動中的群體生活,讓學生深入自我了解,懂得如何欣賞自己,並可拉近同學間的距離。第三部分是學生化身為社區的保育大使,服務社群。學生得到肯定自己的機會,更重要是懂得欣賞生命。副校長余逸賚表示:「時下年輕人有時找不到自我,較易出現放棄的心態,希望活動令同學掌握正向思維的學習態度。」
鳳園蝴蝶保育區項目經理(自然保育)趙玉蓮說:「根據過往舉辦類似活動的經驗發現,學校申請基金資助建構相關工程項目,硬件設施一般做得不錯,但之後的跟進工作,可能未必有足夠的投放。今次活動便是集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鳳園』派出導師向同學講解生態環境、種植技巧等基礎知識,以及安排實務訓練,更重要的是培訓部分同學成為領袖生,把經驗傳承下去。」
連繫社區是計劃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學校未來會舉辦一些讓學生服務社群的活動,發揮其感染力,向社區人士分享蝴蝶園及相關的生態知識。早前學生為此作準備,在工作坊上學習利用園圃種植的植物,如車前草、紫蘇等,炮製成食物及飲品。期間更有角色扮演的環節,模擬社區活動的情況,扮演老伯伯的工作人員對學生提出不少查問,藉此測試學生的應變技巧、表達能力等。
香港聖公會馬鞍山(南)青少年中心賽馬會青年幹線是該活動的另一個合作夥伴,該中心督導主任(學校服務)葉子健與計劃負責社工李沛悅均體會到學生的轉變。如果園圃少了一棵樹,以前學生未必察覺,但隨着慢慢投入活動,園中無論多細微的改變也留意得到。他們變得主動跟人分享想法,亦更勇於表達自己。像假期過後,有部分植物枯萎,學生慨嘆的說:「原來我不珍惜植物,它便會凋零成這模樣。」
蝴蝶園鄰近球場,曾有學生為執球而不慎踩踏園內植物,令負責蝴蝶園的學生心痛不已。他們希望加設圍欄之類的東西以作防範,建議亦得到校方的正視。蝴蝶園的大型生態環境,最少要花5年時間才得以優化。對此有學生問:「我現就讀中二,計劃的最後一年我豈不是無緣參與?」學生對蝴蝶園的關顧,反映他們開始對學校建立歸屬感。看到自己的存在意義,自然更活出生命的意義。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郭凱敏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