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食粥養生 長壽有因

世界輪迴,一切有因有果。「僧多粥少」是說和尚多,善信施捨的粥不夠分。反過來,善信所施食材多了,出家人慈悲為懷,集百家的施捨煮成營養豐富的粥,回贈百姓。粥在中國已有逾四千年歷史,「黃帝始烹穀為粥」,可算是粥的始祖。粥是象形字,穀米在中間,兩旁是熱粥散發的蒸氣。《神農本草經》記載,用薏米、大棗、芝麻、淮山、蓮子、核桃、圓肉、百合、豆和菌類煮粥,成為後世各家養生粥的緣起。

西周期間,帝王御用「食醫」根據帝王體質用藥物與穀米同煮,司馬遷在《史記》記載齊王患陽虛症,氣喘,不能進食,醫學家淳於意用藥煮「火齊粥」,連服六日,病情改善,再加服六日藥丸,痊愈。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病人服用桂枝湯一會兒之後,飲熱稀粥,有助藥力發揮。

藥王孫思邈生於南北朝,小時體弱,父母花盡所有積蓄替他醫病,轉弱為強就靠藥膳粥,孫思邈活到唐朝,終年141歲,在他寫的醫書中列了多款治病和養生的粥。宋代,蘇東坡有書帖說他半夜肚子不舒服,朋友建議食白粥,他食後好好睡了一覺,醒來「推陳致新,妙不可言」。陸游曾寫《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他說,世人都追求長壽,但不知方法就在眼前,我跟宛丘人學習了簡單方法,每天食粥就可以變神仙。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