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家黃少棠鍾情文房珍品

中國古董瓷器一向是拍賣會中的熱門Item,罕見的器物往往以天價成交,像一隻明代生產的雞缸杯可以錄得約2.8億港元的成交價,而去年上拍的北宋御用瓷器「汝窰天青釉洗」更以差不多2.9億港元拍出,打破了中國瓷器的拍賣紀錄。究竟中國瓷器的魅力何在?何解歷年來有如此多收藏家為了心頭好而一擲千金?有意加入收藏行列的你,不妨聽聽與中國瓷器淵源甚深兼「明成館」主人黃少棠的分享吧!

器物背後各有故事

早於80年代,黃少棠已在知名拍賣公司任職,曾負責管理倉庫,有幸親睹各類珍品,包括中國書畫、器物,亦漸漸發現中國瓷器的吸引之處。「瓷器上的線條、色彩都非常優美,又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質感,像一些仿竹、仿銅瓷器,叫我大開眼界。再者,瓷器上的圖案多帶有寓意,藝術性很濃,透過欣賞不同器物,我們可發現當時的社會文化特色。」離開拍賣行後,黃少棠自立門戶,開設「明成館」,經營中國瓷器買賣,並以收藏興趣作為事業。「跟歷史悠久的文物或藝術品相比,我們只是過客,以一件明代的器物為例,至少有800多年歷史,曾被不同的公侯將相、知名藏家視為瑰寶,當我們回歸塵土時,它仍會在世上流傳,可想而知,一件器物所經歷的故事是多麼豐富啊!」

不同朝代不同特色

說到中國瓷器的特色,可按不同朝代來分析:在宋代,礙於技術所限,單色釉較流行,加上當時的藝術風氣崇尚淡雅,所以瓷器講求顏色純正、狀態均勻;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又受到蒙古人驃悍的民族特色所影響,器物以大型、厚重為主,充滿氣魄;到了明代,彩瓷的發展迅速,色樣及圖案繁多而細膩;而清代更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高峰期,製成品更為精緻、透薄,創新的設計意念締造了不少時尚、稀有的款式。此外,一般收藏家都把目標瞄準宮廷瓷器,尤其是明清時期於景德鎮設有官窰,專責燒製御用瓷器,不論製作過程、生產規模以至質量檢測都有一定保證。而在眾多瓷器類型中,黃少棠對文房器物最感興趣,如紙筆墨硯、插瓶、印章盒、水注等,一來器物背後各有故事,二來它們可放在案頭或掛在牆壁,成為生活裝飾品。

讓藏品融入生活

近年中國瓷器在拍賣市場有不俗表現,但黃少棠提醒收藏界新手別只着眼於器物的升值潛力,應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購,更要由基礎學起。「不少『生意人』對典型宮廷瓷器不感興趣,因升值空間小,但我認為這是新手入門的起步,因為當中的圖樣、筆工、製法都有規格,可藉此觀察不同朝代的器物演變,亦可感受一下歷代皇帝的品味。另外,參觀拍賣會的預展也是一個學習機會,因部分拍品可讓參觀人士觸碰,那份手感是無法通過看書感受得到的。」順帶一提,不少人把價值不菲的瓷器買回家後,把它藏於玻璃箱內以作保護,但黃少棠認為把藏品融入生活才是王道。「我們常說要把藝術結合生活,要做到這點,其實很簡單,假設你擁有一個古董花瓶,那便插上時令鮮花吧!可使花瓶生色不少,也體現了收藏的本義,就是把你所認知的與人分享。」

撰文:余彩瑜 

攝影:郭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