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牆雕塑廊 飽覽大師傑作

為口奔馳,令不少港人分身不暇,有時候連睇電影也沒空,莫說是走進畫廊欣賞藝術品了!幸好,在我們的公共空間裏,不時出現一些立體雕塑,給乏味的生活帶來一點滋潤,好像近期於中西區海濱長廊至灣仔一帶便矗立着廿多件雕塑作品,由多位本地及海外藝術家打造,當中更包括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的知名作品呢!原來這是無牆博物館計劃「藝遊維港」的公共藝術品,讓藝術融入你我生活,正如有份參與計劃的藝術家黃國才與Hank Willis Thomas,同樣希望以作品為媒介,拉近與公眾的距離,藉此反映公共藝術的意義。

黃國才:雕塑是完美謊話

土生土長的黃國才(Kacey),曾從事建築設計,卻感到略有缺失,後來專注發展藝術,才讓心靈得到滿足。「無論是創作抑或欣賞藝術的過程,都會讓人更接近真實的自己,而視覺或思想上的盲點亦可透過藝術彰顯出來。」在Kacey眼中,雕塑的特色是立體、真實地存在於空間內,活像一個完美的謊話。「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曾說過:『Art is a lie that tells the truth』,意思是藝術是一個謊話,卻把真相說了出來。比如說,當我們在欣賞玩具熊雕塑,眼前的東西肯定不是真實的玩具熊,這已是個謊話,但它可為觀者帶來關於玩具熊的反思,也許是環保議題,也許是童年回憶。」

提升人民素養

Kacey又認為,雕塑於公共空間展示,既可美化城市景觀,公共藝術品本身亦是反映人民質素的指標之一。「當一個城市有着優質的公共藝術品,可對當地人產生同化作用,浸淫出一種文化、修養。再者,欣賞公共藝術的體驗也很特別,當你走進美術館或藝廊前,已有一種『我要看藝術』的準備;而在公共空間內,藝術品是在觀者沒有防備的狀態下出現,來得更真實、直接。」

探索生命起源

在「藝遊維港」計劃中,Kacey帶來了作品《Asteroids & Comets》,靈感來自小行星、彗星和星圖形狀,通過焊接,把簡單的直線和圓形變成立體,引起觀者對生命來源的反思。「有理論指出生命來自外太空,是一顆依附了生命體的隕石墜落在地球上,才慢慢演化出各種生物。我的作品把星陣圖立體地呈現出來,是個載體狀態,而觀眾就是生命體,可走進載體觀看周遭的外太空。」

Hank Willis Thomas:以藝術連繫公眾

爸爸是音樂家,媽媽是攝影師,來自美國的概念藝術家Hank Willis Thomas,自小已被接觸藝術,因而認定藝術是促進人際溝通的橋樑,尤其當對象是你不認識的人,藝術更是產生連繫的好藉口。「起初,我專注於攝影創作,後來意識到藝術的媒介還是次要,當中所傳達的訊息才是重點,所以近年積極把作品帶到公共空間,去年分別於三藩市及佛羅里達州推出永久公共藝術作品《Love Over Rules》和《All Power to All People》。雖然在街道上、公園裏,已有各種各樣具備功能性的方向標示牌,但我們不是機械人,需要透過一些富有藝術性的擺設,更有創意地與公共空間接軌。」

重視與觀眾互動

因為攝影師的背景,Thomas經常於雕塑中加入相框元素,作品充滿活力且多元化,着重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希望人們能融入其設計之中。以貌似卡通話框的長椅作品《Ernest and Ruth》為例,途人會在不經意間走進話框,成為語句的內容;又如大型鋼鐵樹作品《The Truth Is I Love You》是由多個單字、標點符號的話框組成,觀者要站在不同角度欣賞,才能意會到整句話的意思。「是次展覽,我把作品由美國帶到香港,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很希望它們可融入港人的生活中。看見學生在椅上休憩、或情侶在樹下談心,都會叫我感到興奮。」

關於展覽

名為「藝遊維港」的展覽,由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總監Tim Marlow及森美術館館長暨香港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國際總監南條史生共同策展,一共帶來21件雕塑作品,分別擺放於中西區海濱長廊、香港演藝學院等地方。主辦單位又特別為是次活動推出多功能手機應用程式,內置雕塑展品的詳細資料及三聲道語音指南(粵語、英語和普通話),並由香港影視名人及網絡紅人提供聲音導航,以創新手法帶領大家參觀這批雕塑,細聽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

展期:即日至4月11日

地點:中西區海濱長廊至灣仔一帶

網址:www.harbourarts.hk/

撰文:余彩瑜

攝影:莫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