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果然是至理名言。問選美冠軍當初為何會參選,「陪朋友」幾乎是標準答案。你以為是藉口,因為不相信世上會有那麼多誤打誤撞,不過今日故事的主角Winnie天生就是這種命,求學時「陪同學」參加課外活動結果成為香港劍擊代表隊成員;結婚後則是為了「陪老公」,由原來的地獄廚神變成每日製作300個麵包的Bagel達人。多年來一直受人影響,現在一對年幼子女卻在耳濡目染下「陪媽媽」愛上Bagel。
天未光,徐韻怡(Winnie)清晨6時已回到位於大角咀工廈內的工場忙個不停,趕在8時前出車將新鮮出爐的Bagel送到港九新界多間咖啡店。到了將近9時,她已開始第二輪工作,就是搓製明天出爐麵包的麵糰。問她覺得辛苦嗎?她爽朗地說:「OK啦,以前集訓都慣了早起。」原來這位擁有運動員身形的Bagel店老闆娘曾為香港女子佩劍隊的中堅分子,曾代表香港參加亞運會、亞洲錦標賽、亞洲青少年及青年劍擊錦標賽等賽事,更拿過不少獎項。
明明是退役運動員,她卻直言除了劍擊和瑜伽之外其實不太喜歡做運動;明明經營麵包工場,她又坦言自己只會做Bagel,其他料理一概不懂。然而世上哪有這麼多「符碌」,她之所以「巧合地」成為運動員和麵包師,除了因為有天分之外,熱衷於挑戰自我又毅力過人才是真正的致勝原因。正如中二時與同學商量參與哪種課外活動,大家都覺得劍擊既冷門又有型,於是便柴娃娃一起參加。她說:「玩了一年之後老師認為我頗有天分,便重點培訓我加入劍擊青少年隊,考入港隊之後訓練就更密集,每星期練足6日,所以我整個中學及大學階段都是在特訓、交流和比賽中度過。」
朋友都羨慕她經常周遊列國,Winnie自言最初也會覺得開心,但每次出外比賽前都要面對更嚴峻的訓練,再加上過時過節永遠無法留在香港陪伴家人,所以漸漸萌生退役的念頭。她說:「大學畢業後我打算專注事業發展,不過在貨櫃公司做了1年物流工作之後還是覺得劍擊比較適合自己,於是由2009年開始成為教練,直至近月接手Bagel工場,才由全職變成兼職,每星期教劍一至兩次。」
其實這間Bagel工場是由Winnie的丈夫Scott與朋友合夥開設,以往一直由Scott打點,Winnie只是偶爾幫忙處理文書工作。不過Scott最近忙着北上發展其他業務,製作Bagel的重任就落到太太手上。她說:「雖然我從小到大都喜歡食麵包,但以前根本不知道Bagel是甚麼,直至幾年前Scott跟他的英國朋友Jim提起,發現香港竟然只得一兩間製作Bagel的店子,他們於是飛到歐美、台灣、東南亞等地方學藝,然後在3年前開了這個工場。」
夫婦二人直言開Bagel店不蝕錢已當贏,Winnie笑指:「由於製作花時,單是發酵也要分幾次進行,加上煙韌口感與其他麵包有很大分別,未必人人吃得慣,所以即使很多外國人或年輕人都喜歡以Bagel配咖啡做早餐,但大部分Café也不會自家焗製,而我們就是看準這一點供貨給他們。」
一對年幼子女也是驅使Winnie轉賣Bagel的原因。「做教練很困身,星期六、日往往最忙,現在做Bagel雖然每朝都要很早起身,卻可以抽多點時間陪小朋友。」劍擊和Bagel在香港均屬較冷門的東西,接觸之初難免碰壁,幸而她擁有運動員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做了4、5個月Bagel亦已上手,而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口感與別不同的麵包。
或者因為Bagel的口感比較韌,因此食慣鬆軟麵包的香港人對它認識不深,甚至把Bagel誤當成冬甩。其實Bagel是猶太人的麵包,有說多年前他們為了紀念國王成功率軍抵抗土耳其大軍進攻,便以國王喜愛騎馬的興趣為靈感,設計了這種馬鐙形的圈餅,而Bagel一字在德文中正好解作馬鐙。這種麵包很快就傳遍歐洲,直至20世紀初再由猶太移民帶到美國,現在無論在歐美、台灣和日本都很受歡迎,近年香港也愈來愈多咖啡店供應。
與其他麵包相比,不加牛油製作的Bagel更健康,每個熱量約300卡路里。主要成分包括高筋麵粉、水、小量鹽和麥芽糖,用料簡單但做法卻易學難精。
1. 先將材料攪拌成麵糰,於室溫存放1小時作第1次發酵,然後摺起放30至60分鐘作第2次發酵,跟着切出大約135克的麵糰搓成長條形。
2. 將麵糰圍着手指一圈。
3. 封口後修飾形狀。
4. 放入上火275℃、下火150℃焗爐,每邊焗7至9分鐘即成。
查詢電話:5334 0188
撰文:楊雅菁
部分攝影:盧展程、郭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