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再造紙,都可以延續紙張的壽命,但原來在再造紙之中埋下種子,更可孕育出新的生命。藝術團體「拾坊」不時開辦種子再造紙工作坊,希望以輕鬆有趣的方法教育公眾「紙上生機」的原理,同時分享活用資源的方法與貼士,極富意義。
自2014年起,兩位拾荒愛好者Jessica和Dester成立了藝術團體「拾坊」,他們從周遭的生活環境,積極發掘有實用價值的物資,透過反思物件本身的意義,加上他們的創意點子,將拾獲所得的物品重塑。他們說︰「『拾坊』的理念是希望公眾可以善用身邊的資源,由減少丟棄垃圾做起,更多思考物件的用處。我們亦會透過工作坊分享生活經驗,例如教大家用筲箕、意粉量度器、甜品模具等廚房用具,製成種子再造紙。」
製作種子再造紙,首先要將廢紙攪拌成紙漿,然後砌成得意有趣的曲奇餅和棒棒糖形狀,從中埋下種子,待一至兩日風乾之後,就可以將其用作備用紙。之後,若想種子發芽生長,只要將紙張完全濕水,便可開始種植。再造紙一般可以保存1年左右,不過仍需每日澆水,但水分不能過多,以免紙張發霉。Jessica認為︰「我們的教學愈簡單,學生便愈容易吸收,之後回家也能自己輕鬆製作。」在工作坊中,他們更觀察到某些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模式︰「部分家長認為子女一定要跟足我們的指引,於是對他們說:『你不應該這樣做』或者『老師不是叫你這樣做』,可是在我們的立場,反而會建議家長放手讓小朋友自己發揮創意。事實上,這個工作坊沒有既定的做法,即使我們是教做一個圓形,但孩子可能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做出蘑菇、豬仔、地球、機械人等圖案,啟發到作為大人的我們去思考,令製成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每年為了製造紙張,要砍伐幾十萬計的樹木,然而造紙是否一定要犧牲大自然呢?Dester解釋︰「其實由樹木轉化而成的紙張,本來就是出自於天然物。故此,當紙張濕了水就會化作有機物,能夠為植物提供營養。」儘管如此,再造紙的養分畢竟有限,並非所有種子都能夠發芽生長。「剛開始試驗種子時,我們都經歷過不少失敗,譬如花類種子大多不能發芽,也有些是過早發芽,好像小麥草種子,就會在再造紙尚未風乾的情況下,已經長出嫩芽。我們又試過種羅勒、胡蘿蔔,其實都是成功的例子,只是它們屬於季節性植物。為免學生回家再嘗試時,因為月份不合而遇上挫敗,我們決定以容易生長的種子如白菜和貓草作為教學種植。白菜種子通常只可生長到一定高度,之後需要將其移植至泥土,它們才可以落地生根,變成白菜。至於貓草的收成不需要太高,所以毋須放入泥土,已經可以長成適合食用的高度。」
撰文︰馬珮嵐
攝影︰張群生
查詢︰facebook︰@sapfon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