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教學 從實踐中學習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大多會依照老師的教學進度,死記硬背各式各樣的知識,雖然這種方式有助累積知識,但同時亦會令人失去學習動力,效率並不高。與時並進,近年愈來愈多幼稚園採用「活動教學」的模式授課,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鼓勵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同時訓練他們的思考、分析和表達能力。

着重自行探索

為了加強同學的記憶,傳統教學很多時都會重複講解相同課題,要求同學反覆操練和溫習,藉此熟讀相關知識,是一種重視結果的教學法,而活動教學則着重學習的過程,要求小朋友思考和提問,沒有設定特定課題和範圍,同學不用坐定定接收,而是透過各種活動,讓他們自行探索,從操作和體驗中學習。香港教育行政學會主席陳曾建樂校長解釋:「任何人都喜歡自由,要跟從別人的要求和指示行動,總會有一種壓迫感,有見及此,如果讓小朋友自己決定玩哪種教學玩具,自行選擇學習的課題,絕對有助提升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相反,如果把學生都當成相同的器皿,灌輸一模一樣的知識,不但會令他們失去興趣,日後甚至有機會討厭學習。」曾校長補充,小朋友天性愛玩,而活動教學加入了類似遊戲的元素,令小朋友的投入度大增,對學到的知識亦會更加深刻。

不會死記硬背

對老師來說,設計活動教學的難度亦較傳統教學為高,不僅要做大量資料搜集,亦需準備各式各樣的教材,更要思考如何透過教具、活動和環境,引起小朋友的動機,令他們更加享受學習。以數學科的「4的組合」為例,活動教學不會要求小朋友死背算式,而是透過故事和角色扮演來學習,曾校長說:「首先,我們會講一個關於4隻動物的故事,在故事中,4隻動物相約在大象家過夜,雖然大象家有2張床,但4者都決定擠在一起睡覺,隨着故事發展,牠們會發現位置不足,繼而有動物走到另一張床睡覺……透過數目的變動,令小朋友明白4的各種組合。另外,我們更會安排一次角色扮演,小朋友可以穿上動物造型的衣服,在教室中重演這個故事,期間他們更可以自由創作劇情,藉此加深記憶。」

設置探索區域

曾校長表示,學校可以按照學科的特性,設計不同類型的探索區,小朋友可以因應喜好自行選擇探索目標,她說:「以音樂科為例,老師可以安排一些以日常物料製作的樂器;科學科方面,則可以設置一些模仿動物視覺的透明膠片,小朋友可以藉此了解如烏蠅複眼等相對獨特的動物視覺。」在課堂以外,活動教學亦可以衝出教室,從生活體驗中學習之餘,又能促進親子關係,曾校長建議:「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製作『我出世了』相簿,透過父母的照片,配合圖畫和文字,向小朋友解釋他來自甚麼地方。另外,我們亦鼓勵小朋友在閱讀後,於兩星期內向30個人說這個故事,藉此訓練他們的說話技巧和社交能力。」曾校長補充,其實某些課題亦適合以傳統方式教授,因此活動教學也可以結合一些傳統教學的元素,令教學更具效率。

撰文:吳俊賢

攝影:張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