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郭浩滿見證水墨變革

講求「筆法」、「氣韻」、「境界」的水墨畫,被視為中國畫的代表,不但有着悠久的歷史傳承,而且反映了作者所處年代的文化風尚,難怪醉心研究者不計其數,正如收藏家郭浩滿,自幼已接觸不少名家書畫,在他眼中,水墨的發展跟中國的文藝時尚一脈相承,加上近年有藝術家嘗試以新技法、新題材進行創作,令水墨畫愈來愈受各地收藏家關注。

做自己想做的事

生於上海的郭浩滿,受熱愛文學與藝術的父親所薰陶,兒時已有機會接觸大量中國名家的書畫作品,求學時期更開始鑽研繪畫、篆刻的理論與技法。1974年移居香港後,郭浩滿意識到很多港人有興趣學習藝術,遂自組畫室,教授中國畫之餘,亦從事出口油畫等涉及藝術投資的工作。及至80年代,有感收入漸趨穩定,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說:「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能為人生帶來幸福的感覺。為了鑽研中國歷史,當年我經常到訪集古齋,那裏有古籍,也有不少藝術家的畫作出售。由於當年中國的經濟環境欠佳,香港又不流行收藏藝術,所以只需數千港元,已可以買到林風眠、齊白石等大師的畫作。這些作品在藝術與歷史層面均有一定價值,因此我決定全心投入藝術市場。」

遇挫折也不退縮

除了搜羅具水準的藝術品,郭浩滿亦致力推動藝術文化,1986年創立了雲峰畫苑,嘗試協助王明明等藝術家策劃展覽,他說:「早年未有互聯網,傳媒亦甚少報道相關資訊,加上市面欠缺以藝術為主題的刊物,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展覽都是虧蝕收場,觀展人次寥寥可數,當時幾乎所有朋友均勸我放棄,但投資藝術並非心血來潮的主意,而是經過十年思考才作的決定,所以即使嘗到挫折,我仍選擇堅持下去。後來,我變賣了物業,套現為藝術家出版畫集,把畫集寄給未能到場參觀的藝術愛好者,這一舉措終成功令更多人關注藝術創作。事實上,在那個年代,只有大師級人物才有機會出版畫集,此舉令不少年輕藝術家十分高興,這份感動亦令我加強了推廣藝術的決心。」

香港不乏好作品

談到收藏喜好,郭浩滿表示,不論書畫、油畫、水彩、木雕,抑或古典家具,只要能令他感動,都會成為其收藏目標。「30年來,我收藏了大量不同類型的創作,當中以水墨畫的數量最多,它是中國的國粹,比任何創作媒介更能展現中國文化。再者,香港有地理優勢,很易接觸水墨作品,價錢亦相對實惠。其實香港也有很多水準一流的水墨藝術家,以早前舉行的『全球水墨畫大展』為例,集合了全球500位畫壇精英的作品,當中便有超過100位本地藝術家獲邀參展。」郭浩滿認為,近十多年的水墨畫作,由題材、技法到色彩,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主要原因是這一代畫家多了渠道接觸名家傑作,有機會吸收新的養分,自然有利找出突破的方法。

望發掘更多新進

以動物畫作為例,古人繪畫動物,多是用來襯托山水、風景,及至近代開始出現以動物為主體的作品,題材亦不限於駿馬與候鳥,更會有白虎、 犀牛等相對罕見的物種,例如馮大中的《七九河開》,不但尺幅宏大,而且採用了全新技法來描繪老虎,其毛髮和神態均栩栩如生。動物以外,近年亦有畫家專注於人文題材,像沈道鴻的《走近若爾蓋》 ,描繪西藏生活,畫面有多位藏民在草原上晃蕩,藝術家把歐洲繪畫元素引入中國畫,藉此表現出當地的氣氛和味道,十分出色。

郭浩滿坦言,比起昔日的大師傑作,他更喜歡發掘處於高峰時期的現役畫家:「已故的畫家猶如成熟的果樹,產量有限,我希望把畫廊打造成栽種新樹的土壤,協助更多具潛質的年輕藝術家發展其創作路。」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陳世昌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