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養水母 中學生變專家

在香港,水母算是冷門寵物,但原來10多年前曾出現一股熱潮,可惜因飼養難度頗高,沒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偏偏有作育英才的學校向難度挑戰,於數年前試行「水母飼養計劃」,同學可以在導師指導下,在校園飼養和培育水母,為個人成長添加不一樣的體驗。

海月水母最易養

早在6億5千萬年前,水母已生活在海洋之中,屬於一種古老生物。數年前,大埔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與水母專家阿邦合作,把校內的生物室打造成迷你水母館,讓同學對水母加深認識,並教授飼養和培育水母的方法。即將升讀中五的趙婉珍同學說:「水母的身體是由水(95%)、鹽(3%)和蛋白質(2%)構成,後者主要用作修補身體表面的傷口。一般而言,水母有3至4個胃,沒有心臟和血管,亦沒有鰓、肺和骨骼,因此要透過外層組織呼吸,亦要依靠水流才能游動。另外,水母沒有眼和耳,但牠們的觸手端有感應元,可以探測附近有沒有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確保自己可在安全情況下覓食。」年紀輕輕的中學生,儼如水母專家,真不簡單!她又表示,不同品種的水母有着不同習性,海月水母是較為易養,加上沒有毒性,適合入門級飼養者,所以同學們初時都是接觸這種水母。

餵飼過程須小心

掌握了水母的特性後,同學們開始向難度挑戰,嘗試培育海蜇水母、四草水母、八爪水母、大西洋海刺水母,以至帶有毒性的品種,像近期飼養的啡海刺水母,難度高、毒性強,處理過程必須小心,趙同學說:「啡海刺水母是一種長刺水母,當觸手生長到一定長度,便會帶有毒性,如不小心碰到,輕則會有麻痹感,重則會出現頭暈,所以餵飼時要用長鉗將食物放入飼養箱。」其實為了令水母健康成長,同學們在飼養過程中花了不少工夫,每天會自行孵化豐年蝦作飼料,確保水母能攝取足夠營養,餵食時又會盡量避免有氣泡出現,防止水母受傷。張家瑤同學補充,雖然大部分水母都以豐年蝦為食糧,但亦有部分水母會以其他方式攝取營養,以朝天水母為例,牠是一種能自給自足的品種,主要透過觸手上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給身體供應所需養分。

水質控制要嚴格

水質控制方面,同樣講究,除了每天換水,亦會記錄水的溫度和鹽度,了解水母在不同情況下的狀態,以尋找最理想的飼養方法。徐梓鋒同學說:「我們會用蒸餾水和海鹽來製作鹽水,以鹽度計控制水的鹽度。與此同時,我們會用水冷機和暖管調控水的溫度,盡量令溫度維持在攝氏20至25度之間,營造適合水母生存的環境。」除此之外,同學們亦會定期進行水流測試,郭穎嵐同學解釋:「水流測試主要是檢測水流快慢對水母生長的影響,經過多番試驗,我們發現,若水流過快,水母難以捕捉豐年蝦,相反,在水流較慢的情況下,水母可輕易捉蝦,還可在15至30分鐘內完成進食過程。」值得一提,幾位同學嘗試培育水螅體,經過反覆試驗,早前成功繁殖了不同品種的水母,總算沒有白費心機,更從中賺來自信心與滿足感。

撰文、部分攝影:吳俊賢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